红旗渠“愚公们”的故事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在福安市社口镇牛山湾村鹰窝山半山腰崖壁上,挂着一条“红旗渠”横幅,50多年来,红旗渠始终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生命渠”,水渠是该村党员、畲族妇女耕山队队长钟祖妃在60年代带领村民们一起开凿的。
时过境迁,“红旗渠”水不断,但当年参与开渠的“愚公们”已是古稀耄耋之年,有的甚至离世,他们的精彩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传承。12月1日,记者攀上半山崖壁,沿着当年村民的“凿壁之路”,聆听老“愚公们”讲述那段难忘的往事。
缘起 喝水难
说起牛山湾村的“红旗渠”,在这地处白云山腹地的远近村民无人不晓,也无人不钦佩。被群山峻岭包围的牛山湾村,就算如今开车从镇区蜿蜒山路而上也要20多分钟,贫穷落后成了千百年来压在村民背上的大山。
村子海拔高又偏僻,缺水成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最大制约。“喝水都靠天,别说水利灌溉了。水稻没法种,只能种地瓜,地瓜晒干了做地瓜米,吃到生霉长臭虫。喝水也是靠挖坑积雨水,或者去山涧里挑。这种条件下人很容易得病。”今年73岁的雷阿荣回忆起曾经的艰苦岁月,依然难以释怀,也正是对摆脱贫困的渴望,让他在18岁那年,参与到修建“红旗渠”这份光荣事业中,成为100多位“愚公”中的一员。
没有灌溉水源,村民只能在距离本村一小时脚程的河边空地上开垦水田,因为交通不便,给本就繁重的农活增加了难度。“来回一趟要2个多小时,冬天天还没亮就要带着干粮出发,忙了一天摸着山路回来,就这样在地里怎么刨也刨不出好日子。”今年71岁的村民吴伏贵说,他也是当年修“红旗渠”的一员。
面对横亘在村口的大山,村民要靠个人将贫困日子撕开一道口子,梦寐以求却始终艰难,他们缺的是“领头羊”。
1964年,社口镇水利部门来村里勘察,发现村后3公里左右的白岩溪是很好的水源地,如果沿着山开凿水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但在没有机械设备,生产力落后的60年代,要在崖壁上开水渠,太难!
开凿 渠水清
一面是亟待摆脱贫困状态的村民,一面是要凿开连行走都困难的悬崖峭壁,如何抉择?钟祖妃带领村民作出了决定——开凿!那时的钟祖妃已年近半百,而这种精神引领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连刚怀上孩子的孕妇都参与到修渠工作中。
“为了村民能种上水稻,吃上白米饭,再难也要干。我公公说,一个农村妇女都带头了,我们就算用盐水拌饭吃,也要勒紧裤腰带打通水渠。”今年85岁的老奶奶章淑莲,当年在公公的带领下参与修渠。
动工没资金,生产队把5头牛都卖了,全村投工投劳,在1964年的夏天开启了这场长达5年的凿山修渠壮举。五年里,修渠的队伍在钟祖妃和7名党员的带领下,打炮眼、凿崖壁、挑泥土、抬大石……队伍从起先的40多人壮大到后来的100多人。
“名字叫鹰窝山,老鹰都在上面做窝,你就知道有多险。不过那时候十七八岁,什么都不怕。我们在山顶打了木桩,然后将绳索绑在身上,从山上慢慢下来,挂在山崖上撬石打孔。我们两个是搭档,一个扶着铁钻,一个抡铁锤,不小心把指头打了的事常有发生。”章淑莲说起当年的故事,眼角泛着激动的泪光。“还有人把牙齿打丢了。”章淑莲的搭档,今年86岁的吴周第笑着补充道。
为了早日修通水渠,一群十几二十几岁的男女青年,就这样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中午收工在后山一块空地上吃几口干粮继续开工,晚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去挑石灰,用于白天上工时制作粘合石头用的“三合土”。山区的冬天,结霜结冰严重影响工程推进,村里的妇女们就上山拾柴取火,将岩石的霜烤化了,确保工程进度也保障安全。
如今,沿着“红旗渠”往白岩溪方向行走,依然能真切体会到前辈们凿山开渠的艰辛,宽约1米的水渠旁还修整出一条80公分左右的石头便道,便于清理维护。其中有800多米就这么挂在半山腰,抬头是90°的峭壁,低头是杂草丛生的悬崖,远远望去,清晰可见到整个岩石山体被削出一个直角凹槽的痕迹。
发展 精神传
众人拾柴火焰高,3.5公里的水渠成功打通,牛山湾村终于在1969年的春夏之交结束了没有固定水源的历史。喜出望外的村民们当季就在村里扩种了水稻,次年增收了200担左右的大米。源源不断的溪水沿渠进村,成了村民发展的力量之源。
水源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和灌溉用水问题,还供给水电站发电使用,让牛山湾村成为这一带山区最早通电的村庄。改革开放后,村民积极走出经商,很大一部分人获得成功。2005年,村里修了一条1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大伙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多年轻人捐款两三万元之多。
如今,“红旗渠“依旧在滋养着牛山湾村,今年村里投资55万元入股水电站,成为今后村财收入的重要来源,村口的畲家文化广场、幸福院、村委楼都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我现在已经当曾祖母了,不仅带我的孩子,还常常带着我的孙子、曾孙到渠边走走,和他们讲曾经的故事。我孙子常说,奶奶你们真厉害,要向你们学习。”18岁时也参加修渠的雷玉莲激动地说。
岁月蹉跎,如今,当年参与修渠的“愚公们”已经年迈或逝世;岁月流金;“愚公们”的“红旗渠”精神却代代传扬。
“我们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乡村振兴。”今年新当选的村主任雷成全接过了担子,话语坚定。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