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血管通道堵塞 闽东医院人造血管再建“生命线”
宁德网消息(宁德晚报记者 吴宁宁 通讯员 叶晓艺) 得了尿毒症的患者需要定期透析,将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透析机排出毒素和过多的水分以此来维持生命。透析时的血流量以每分钟250~300毫升的速度在体外循环,这就要求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来完成这一目标。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得以有效进行、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延长其使用期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命。透析用的“生命线”堵了或者没有血管条件,该怎么办?难道从此以后不做透析,忍受病痛的折磨?近日,闽东医院独立完成了闽东地区首例“人造血管内瘘成形术”,此项技术为血管条件不佳或“生命线”堵塞的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
今年52岁的陈先生是周宁县人。9年前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开始腹膜透析治疗,由于其病情发展,以及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及经济原因,后来他拔除了腹膜透析管改为血液透析。一开始血液透析尚且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置管时间长、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陈先生反复出现了导管相关感染,导致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的情况发生,经造影检查发现他的右无名静脉明显狭窄。经多方评估后,闽东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郑长新及其团队历经2小时,顺利为其实施了“左肱动脉贵要静脉人造血管内瘘术”,目前陈先生内瘘情况良好,已返回当地继续透析治疗。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据郑长新介绍,他从事肾内血透工作已16年,见证了尿毒症透析患者一路的艰辛,也亲身经历了血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人口老龄化、透析龄延长,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增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症等),“血管枯竭”逐渐成为肾内科医生及透析患者最大的苦恼,类似陈先生这样的病人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技术的临床使用,为患者减轻了痛苦,缩短了伤口愈合和通路成熟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郑长新也呼吁保护广大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资源,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肢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及导管的应用,早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否则血管耗竭,将大大影响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限及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透析质量。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