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春行茜洋

2019-02-20 09:05 郑望

A5LYZZC9_h

□ 郑望

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若苴。趁正月疏田脉佳,来到福安溪柄镇茜洋村。

茜洋村,原名“罗山”。元末明初,吴氏族人迁居这里后,改名为“茜洋”。在福安方言中,“吴”与“牛”谐音。牛喜欢吃草,这里溪畔长满了茜草(“茜”是“蒨”字的简写),清新的空气混合着清甜的草香,吴氏族人遂在这里“临水而建,择草而居”。

旧时,山区交通不便,货物交流多以肩挑、水运为主。发源于柘荣青岗面的茜洋溪,绵延50多公里注入赛岐港。茜洋位于溪段中心,发达的水路,成为许多村民谋生的渠道。早年,竹木柴炭等粗重山货难以肩挑远运,村民们便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放木排、竹排。借助茜洋溪水顺流的动力和浮力来运输,木排和竹排这种堪称最简陋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成为茜洋溪上独特的风景。而这里的古码头则守住了水上交通线的黄金分割点,成为货物集散地。据说,当时老街上经营着各种商号,如布庄、茶庄、鱼货店、裁缝店、国药店等,林林总总挤满古街的两边。赶集时,四方山民云集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逢年过节,村里锣鼓喧嚣演大戏,吸引着周边“三十六村”的男女老幼齐聚这里看戏消遣,更把小街堵得水泄不通。

沿着溪坝上的小斜坡而下,溪边那由一块块卵头平铺而成的几十米长的平地便是古码头的遗迹。历尽岁月沧桑,码头早已荒废。当年的场景已很难寻觅,只留坝头水草依依,随水流变换姿势。走进茜洋村,首先见到的建筑物便是妈祖庙。从清乾隆六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741-1882年)间,福安境内共建天后庙十多座,其中以茜洋妈祖庙的规模为最。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妈祖庙,由倒座、天井、正殿、后院以及天井两侧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说起庙中供奉的妈祖圣母神像之灵圣,至今村民们依然津津乐道。他们说,当年茜洋溪流上往来如织的竹排从未发生过重大事故,甚至遭遇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强台风的肆虐,破旧的庙宇和土塑神像依然安然无恙。随着茜洋溪水运退出历史舞台,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茜洋妈祖庙虽然得到修缮,也已非当年的风采可比。2006年的夏天,这座历经了一百五十余年沧桑的妈祖庙在桑美台风中毁坏了,现正在重修中。

“茜洋美,美就美在茜安水”。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项水利工程———茜安水利,在福安兴修水利的历史上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站在气势恢宏的引水工程坝址上,眺望横卧于茜洋与坑边之间一条长124米、高1.4米的拦河坝,将茜洋溪拦腰截断,溪水经与水坝相连的一座三孔水闸,缓缓注入一条宽约6米的人工渠,悠悠然流出村庄。三孔水闸犹如一座石拱桥,桥面石栏杆小石雕形态各异,两端设有石椅,供人憩息。这座水闸最特别之处还在于中间闸口的上方一块青石板上镂刻着北京天安门,因此,人称“北京桥”。旁边的一道石碑默默地背负着当年的种种辉煌,踽踽独行了整整半个世纪。时至今日,茜安水利仍然发挥着灌溉、发电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变迁,茜洋昔日繁华不再。然而,这里山岩谲奇,水草轻漾,尤其是水利文化、妈祖文化及清代古民居依然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茜安如画翠屏列,天染青云草染烟。百尺绿树水边合,一轴风光倚坝前。沿着溪岸溯游,有鱼儿翻动,有雾气氤氲……是诗,但都是韵脚;如画,却不见笔墨。行走茜安水渠附近,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嗅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和植物的芬芳、听到的是水的流动和鸟语虫鸣。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水利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前景越来越好。随着溪柄“老区路”扩建通车,前往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必经茜洋村口,一日游的游客可在“枕山、临水、面屏”的茜洋逗留观光,也激发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一种久违的乡情,唤起在外乡亲的和声共鸣。共鸣的不是眼前的风景,而是人间一种最纯的情愫为这风景吟咏的心声。

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回老家过年,意味着自己能够有所归属。但不该希望故乡“原地踏步”!因此,每年返乡过年的茜洋村乡贤们总少不了为建设美丽家园出谋献策,甚至还有热心乡贤慷慨解囊,主动参与“共建美丽家园”。如此的真性情,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又都淹没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的那种细嫩,柔软,若有若无,娇滴滴,绿油油,更有韵味。如果说春雨滋润了草儿,又迷蒙了草色的话,那么遥看便暖了,乐了,绿了。春草的那一抹绿,播撒大地,却滋润了我们的双眼,温暖了我们的心田。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