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福安连家船民:搬上来 住下来 富起来

2022-05-29 16:39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见习记者 黄璐 余根坤

从海上漂泊、居无定所,到定居岸上、摆脱贫困、走向振兴,二十多年来,连家船民生活实现华丽蜕变——

搬上来 住下来 富起来——写在福安首届连家船民上岸节到来之际

▲下岐村远眺 吴庆堂 摄

▲下岐村第一轮上岸定居工程建设现场

▲溪邳村全景 吴庆堂 摄

▲2020年8月,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走进下岐村,演员黄品沅、阎维文、梁文静与村民共忆连家船民上岸脱贫的故事 吴庆堂 摄

▲1998年下岐村连家船

▲1998年连家船民在船上做饭

为筹备即将到来的福安首届连家船民上岸节,连日来,在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海鲜一条街,入驻商家正抓紧时间装修店面;在福安市文化馆,来自机关单位、学校和基层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志愿者每日都在进行文艺表演排练。“我们通过举办连家船民上岸节,来感念党恩,并带动当地文旅融合、反哺周边兄弟村经济发展。同时,让更多人直观感受连家船民上岸后的今昔变化。”下白石镇副镇长、下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月娥说。

一个节日,一段历史,一份深情。20多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福安市1889户连家船民逐渐“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20多年过去了,连家船民始终感念党恩,不忘来路。日前,沿着当年连家船民搬迁的足迹,记者来到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溪尾镇溪邳村,探寻他们从海上到岸上的“幸福之路”。

搬上来  圆了祖辈梦想

依山而建的房屋整齐错落,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全村,渔味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广场公园内幸福的歌声传四方。孟夏时节,走进位于白马江畔的下岐村,海风徐徐,渔村气息扑面而来。很难想象,该村2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山。

下岐村为纯渔业村,是福安市“连家船民安居工程”新村示范点。“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曾经连家船民贫困生活的写照。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船民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一条“连家船”长八九米、宽不足两米,住着祖孙三代七八口人。由于常年蜗居逼仄的船舱,他们普遍身材矮小,双脚弯曲变形,被人叫作“曲蹄”。上岸落脚安家,让孩子接受教育,让老人医疗有保障,是每位连家船民的梦想。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队到闽东调研,指出应尽快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省里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帮助连家船民解决搬迁、就业等问题。1998年与200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到下岐村入户调研,并在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强调,要彻底解决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问题,并把它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让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

自此,连家船民的“上岸”速度大大加快。1996年至2013年,福安市先后实施了两轮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建设连家船民新村或安置点21个、新居1335幢,安置船民1889户、8810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船民对住房的需求也不断提升。2011年,宁德市出台《关于实施“船民安居工程”的意见》,福安市随即下发《“船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把“船民安居工程”列为“十二五”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历经数次提升,船民陆续住上了宽大舒适的新房子。

如今,连家船民不仅上了岸、有了房,生活保障也更加全面,下岐、溪邳等村均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业”的发展目标。

住下来  实现安居乐业

在下岐村的对岸,一排排楼房沿溪而列,背山向阳、视野绝佳——这是2012年为彻底解决船民上岸定居和生产问题所建设的下岐村船民安居工程。建成的4栋、120套新居,解决了最后一批120户、642人上岸定居问题,连家船民全部搬上岸,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上岸定居20多年的下岐村村民江成财回想过去一家6口在连家渔船上的生活仍旧十分感慨。据他回忆,没上岸的年岁里,他与父亲、妻子、3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条长7米、宽1.5米的船上,天气好时,就下海捕点小鱼、小虾到陆地上换些地瓜米与菜叶,遇上台风天,饿上几顿都是常有的事。

“渔船是我们当时唯一的家当,更是唯一的家。当时最怕台风天,台风一来,我和妻子一起把老人、孩子转移到岸上后,就要跳进海里,一人稳住船头,一人稳住船尾;如果台风天来不及上岸,我们只能把孩子们绑在身上,万一船翻了,一家人不会被冲散。”江成财说。

“在船上生活,生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江成财告诉记者,船民间有句俗话“小病靠熬、大病看命”。

1999年,乘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的春风,江成财搬上了岸。“上岸定居的头天晚上,我兴奋地睡不着,头上有电灯,脚下有水泥地,苦日子终于结束了。”江成财至今还记得搬家时的心情。

住下来,更要闯出一片天。2003年,江成财带领村民承包池塘养殖海蛏;2005年,他用养蛏赚到的第一桶金带领30多名村民从事桩基工程,带动村民增收。如今,江成财已是一名建筑公司负责人,他的三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儿子毕业后也加入了该建筑工程队。

同样作为“造福工程”的受益者,溪尾镇溪邳村的刘德仁一家也迈向了新生活。

上岸定居后,溪邳村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等产业。刘德仁在村中从事内海捕捞与海蛎、海带、生蚝养殖,从早年的零星养殖,慢慢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种类,目前,刘德仁一年养殖纯收入可达十几万元。“我们不仅上了岸、有了家,还赚到了钱,生活越过越好,这是以前怎么都想不到的!”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刘德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漂泊海面到岸上定居,从下无寸土到脚踏实地,从饥饱不定到日子红火,江成财和刘德仁一家的变化,是万千连家船民上岸后幸福生活的缩影,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曾经的连家船民幸福感满满。

富起来  谱写时代华章

20多年前,第一户连家船民上岸时,下岐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村财收入、大学生人数均挂零。到2021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加至27600元、63万元、270人。作为“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下岐村连家船民的幸福变迁及其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元首、驻华大使、主流媒体记者、外国友人等前来参观考察。

与下岐村相隔不远的溪邳村,不仅实现了从昔日的贫困渔村到“国家级最美渔村”和“全国文明村镇”的转变,也完成了从昔日“一穷二白”到“百万村财”的华丽转身。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50多元增长到2021年的26679元,村财收入达162万元。

连家船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得益于村两委的不断探索。上岸定居后,下岐村不断摸索扶贫工作经验,帮助渔民从单一的捕捞业扩展到水产养殖、海上捕捞、商贸服务等多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建立水上党校、建设美丽乡村等举措,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目前,该村注册了“下岐鲜”商标,打造海鲜一条街。

溪邳村则转型升级养殖业,建成海产品加工厂房与配套冷冻厂,进行海产品的加工包装,预计每年可增加溪邳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90多个,并通过成立溪邳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溪邳海鲜品牌、统购统销群众生产的海鲜产品等方式,打响“溪邳鲜”品牌,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海还是那片海,但连家船民现在的生活却早已改变。昔日蜗居渔船,刮风下雨心发慌;今朝福地安家,幸福欢歌永传唱。

今昔巨变,变的是欣欣向荣的生活,不变的是连家船民感念党恩、谋求发展的初心。“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把下岐打造成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在下岐村村委会的墙上,这句铿锵有力的指示依然醒目。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见习记者 黄璐 余根坤

编辑:杨哲源


责任编辑:杨哲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