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福安:从“海上吉普赛”到“国家级最美渔村”

2023-06-17 14:08 来源:闽东日报 通讯员 陈雅芳 吴庆堂

从“海上吉普赛”到“国家级最美渔村”

——写在2023福安第二届连家船民上岸节暨海洋文化旅游周活动即将启动之际

远眺溪邳村 吴庆堂 摄

溪邳,福安南部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地处环三都澳湾区的盐田港畔。一条名为“绣溪”的溪流,穿过溪尾镇区汇入大海,宛如一位心灵手巧的绣娘,以咸淡水交融的独特“手法”,绣出了溪邳村前一片宽阔、肥沃、美丽的滩涂海域。就是这片曾经被唤作“贱仔沃”的鲜艳沃海域,生活着一群“海上吉普赛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世代漂泊,被称为“连家船民”。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溪邳人抛沙造地、砌石铺瓦,不但实现了祖祖辈辈的上岸定居梦想,还多业并举、渔旅结合,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美丽家园,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和“国家级最美渔村”等称号,成为闽东沿海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一个典型缩影。

岸上生活  圆了祖辈梦想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曾几何时,这里的连家船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渔船上……”在溪邳村渔民广场,摆放着的一艘红蓝相间、颜色鲜艳的木质结构竹篷船格外醒目,村干部正为游客们讲述昔日连家船民的生活场景。

在渔民广场旁的村史馆内,清晰地记载着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点滴足迹。1956年,溪邳人通过填滩造地建起了村历史上第一座双层土木结构的瓦房,第一批6户村民在岸上有了自己的家;1997年,乘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的春风,村民搬上岸的速度大大加快;2013年,随着最后137户渔民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623户2698人的连家船民彻底告别海上漂泊,实现上岸定居的夙愿。

2022年福安首届连家船民上岸节在下岐村举行 吴庆堂 摄

作为从海上漂泊到岸上定居的切身经历者,村民刘德仁深有感触。“一条‘连家船’长八九米、宽不足两米,住着全家5口人。天气好就下海捕点鱼,到岸上换些地瓜米和菜叶,遇到台风天,全家挨饿是常有的事。”回忆起漂泊海上的生活,刘德仁不由慨叹“那时的生活真的太苦了!”

1997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队到闽东,对连家渔民易地搬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随后,在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被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上岸三部曲”也在此时被提出。

受益于造福工程的实施,刘德仁在1997年搬上岸,他清晰地记得上岸那天的场景:“大家拎着脸盆、箱子、棉被,高高兴兴地走向新家,村里还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鼓,那阵势比过年还热闹。”

“在海上漂泊惯了,晚上都会不自觉醒来察看水势、风向,刚上岸那几天,心里头还有这样的惦记,反而睡‘不踏实’了。”搬上岸不再漂泊了,刘德仁却有点不习惯。

同样作为第一批造福工程的受益者,下白石镇下岐村的渔民江成财在刚搬迁上岸之初,也有刘德仁这样的“不习惯”。他说:“上岸那几天,头上有电灯,脚下有水泥地,感觉有点不真实,高兴到睡不着。”

据了解,1996年至2013年,福安市先后实施了两轮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建设连家船民新村或安置点21个、安置船民1889户、8810人。此后,福安还出台《“船民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把“船民安居工程”列为“十二五”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

历经数次提升,溪邳渔民陆续住上了宽大舒适的新房子。如今,村里的崭新楼房鳞次栉比,村道还铺上了柏油,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同时,村内的“疍民街”依旧保留着上岸定居一、二期旧址,见证着搬迁上岸的历史。“通过实施活态博物馆项目,重现连家船民当年生活场景,打造疍民历史文化街区。”村委会副主任刘彤介绍,目前,“疍民街”已成为研学团队必去的打卡点。

发展生产  实现百万村财

连片的渔排、飞舞的海鸥、翔集的白鹭,偶尔还有中华白海豚前来“客串”,在湛蓝的海面上时隐时现……溪邳村前的鲜艳沃海域,拥有2万多亩滩涂和内河养殖区,俨然成为溪邳人生产劳作的大舞台,演绎着一幕幕耕海牧渔的情景剧。

“上了岸,定了居,可不能忘了老行当。”上岸后的刘德仁依旧从事内海捕捞,还养殖了海蛎、海带等,并慢慢扩大养殖规模。

“这两年生蚝市场不错,我养殖了200多口网箱,每口能收入3000元左右,目前销路不愁。” 刘德仁黝黑的脸庞露出满足的笑容。他说,自从上了岸,能吃饱,还能有点小积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在溪邳村,许许多多像刘德仁这样的“老渔民”,他们拓海为田,辛勤劳作,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渔民”选择返乡创业,让上岸的幸福更可持续。



溪邳村一角 吴庆堂摄

“突突突……”登上溪邳村前的一艘小快艇,从沈海高速的跨海大桥下穿过,驶向鲜艳沃养殖区。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近处波光粼粼,远处氤氲溟蒙,山海相嵌,海天交融,连绵的渔排和吊养区,如同精美的巨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小快艇靠泊在一处渔排上,只见“新渔民”刘成忠在自家的100多口网箱上忙碌着:投喂饲料、清理杂物、察看海产品长势……“这里的渔排主要养殖鲈鱼、红鼓鱼、海鲫鱼等,销售旺季时,我养殖的这些海产品供不应求,还到其他渔民那里收购,再通过抖音、电商等平台销售出去。”自从2015年返乡创业以来,刘成忠一直跟着家里人学习养殖技术,但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拓宽海产品销售渠道,让村里的海鲜走得更远。

在溪邳村口的海产品加工厂房内,20多位村民正娴熟地加工着海产品。“在这里上班的村民,一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这比讨小海轻松多了。”刘彤告诉记者,村里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这座1200多平方米的海产品加工厂房,同时投入80多万元建设配套冷冻库。“目前,我们正筹划建设第二座冷冻库,满足村里不断扩大的海产品加工需求。”

有了好产品,还需好品牌。溪邳村成立溪邳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统购统销村民海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展销海蛎、鲈鱼以及虾干、蛏干等,打响“溪邳鲜”品牌,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完善了养殖产业链,溪邳村还整合丰富的滩涂资源,打造休闲式滩涂渔业劳作体验基地、研学基地和摄影基地,培育特色新业态。

渔村新事多,渔民腰包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做足渔旅融合文章,如今的溪邳村人均纯收入达29395元,村集体收入165万元,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百万村财”的跨越。

守护生态  建设美丽家园

“前两天又有村民拍到白海豚啦!”在溪邳村采访时,刘彤告诉笔者,这些年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优化,鲜艳沃海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白鹭,珍贵的中华白海豚也时常光顾,在海面上翻跃着优雅的身姿。

“刚上岸那会,村里环境状况确实令人头疼!”刘彤回忆说,长期漂泊海上,大部分渔民养成了垃圾随手抛到海里的习惯,出海作业归来时也随意堆放捕捞工具。

环境整治如何破题?溪邳村以示范带动“三突出”为破冰点: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亮身份、带头做;开展“道德星”“卫生星”等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整治动力;开设“露天讲坛”“老刘说事”平台,让村民畅所欲言,评说是非,反映诉求。

与此同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动员村民全民参与,建立村级保洁机制,减少陆源生活垃圾入海,立面装饰、坡屋顶改造、拆违、绿化等同步推进,溪邳村成为“两高”沿线村庄整治的宁德样本。

多措并举,村民文明卫生意识日益提高。“以前村里有5名环卫工人还忙不过来,现在只有两名,打扫起来绰绰有余。”刘彤笑着说道,村里还建起了“工具房”,供渔民存放捕捞工具。

走进如今的溪邳村,整洁、有序、温馨的村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在溪邳村海洋文化长廊一侧,新植的50多亩红树林郁郁葱葱,不时有白鹭等鸟类栖息觅食、翩跹飞舞,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这片红树林是2019年种植的,此后的近岸海域生物更丰富了,更多白鹭在这里栖息。目前,村内共种植红树林1200多亩。”溪尾镇宣传委员黄杰介绍,红树林具有吸附水体有害物质、净化海水等多种作用,在尝到种植红树林的甜头后,溪邳村计划明年再扩种600亩。

1200多亩红树林守护着鲜艳沃海域生态环境 李郁 摄

用海,更应护海。近年来,溪邳村全面完成海上养殖设施改造升级,其中渔排升级改造6999口、贝藻类升级改造4400亩,在闽东海域率先打赢清海攻坚战。同时,该村将互花米草除治列入海域污染治理重要内容,成立治草专职队,通过人工除草与机械割草双管齐下,抑制1600多亩互花米草泛滥生长。

2017年,溪邳村从渔业生产美、渔业文化美、渔业生态美、渔民生活美、渔村和谐美等五个方面,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最美渔村,实现了从“海上吉普赛”到“国家级最美渔村”的华丽转身。

“连家灯火·幸福渔歌”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走进下岐村 李郁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风习习。溪邳村的广场上、公园里、大桥下、海岸边,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散步、纳凉、休闲,五彩缤纷的灯带勾勒着渔村的幸福与温馨,也诉说着沧海桑田的连家船民上岸故事。

来源:闽东日报 通讯员 陈雅芳 吴庆堂

编辑:秋凤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