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坦洋工夫:漂洋过海有“功夫”

2023-08-21 16:10 来源:闽东日报


近日,福安白云山茶博物馆在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风景区开馆,馆内陈列了500多件清乾隆年间至近代的福安制茶工具、茶银票等藏品,引得游客频频驻足,了解福安悠久的制茶历史,更有不少游客选择在“坦洋工夫”茶体验区,动手体验非遗制作技艺的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福安人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产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之前。特别是清咸丰、同治年间,地处白云山东麓的坦洋村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一时声名远播,依靠便利的水路运输,远销海外,留下了“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之佳话,奠定了中国历史名茶的地位。

如今,几经沉浮、历久弥香的坦洋工夫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字号名片,其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好茶

坦洋村口矗立着印有“中国·坦洋”字样的碉楼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口,矗立着一座碉楼,黄土墙上嵌着一枚偌大木质样式信封,写着“中国·坦洋”。

“在坦洋工夫鼎盛时期,从海外寄往坦洋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达收信人手中。”闪耀着坦洋工夫茶百年荣光的这枚“信封”,坦洋村人至今依然津津乐道。

坦洋村村名最早出现在1762年官修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早期闽海关的年度贸易报告中关于茶货的记录也是这样,将俗称作为产地名登记。

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远近茶园碧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得一方好茶。坦洋工夫创制之初以“坦洋菜茶”为制作原料。据福安史料记载,此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坦洋村被发现,人们种植于菜园四周,村民称呼其为“坦洋菜茶”。

关于坦洋工夫茶的创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胡福四根据从武夷山引入的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坦洋菜茶为原料,试制红茶成功。制作此茶颇费工夫,坦洋诸茶庄共同商议,以“坦洋工夫”打响品牌,吸引各地茶商接踵而来开设茶行。一首民谣唱出了当时坦洋村的热闹与繁华:“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据《福安县志》记载,坦洋村最隆盛时,一条不足一公里的坦洋街就有万兴隆、丰泰隆、吴元记等36家茶行,商贾云集,洋行入驻,雇工3000多人,每年制干茶2万多箱。 “听祖辈讲,当时村内规模较大的茶号还发行茶银票,在茶号内部流通,并且凭此兑换银圆。”坦洋村村民林茂盛至今还保留着祖辈珍藏的、印有“振泰兴”茶号和“同泰春”茶号的两张茶银票。

茶叶工贸让一个平凡的小山村成为繁华的集镇,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滚滚财源。如今,坦洋村内举目可见的民居建筑、宗祠廊桥等文化遗迹,都与工夫红茶的繁盛息息相关。

位于坦洋上街的王家宅院系坦洋王氏第一代茶商王正卿于1906年建立,该建筑是工住两用,楼下为居家住屋,楼上是茶庄工场,共有六座,每一座宅院都是“六扇八廊庑”制式,按二进二托二天井五开间双侧屋的格局建造,蔚为壮观。位于坦洋村下街的丰泰隆建筑群系茶商施光凌所建,其中一座三层“横楼”是丰泰隆茶行旧址,每层11开间,是坦洋施家的制茶工房,也是坦洋村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红茶制作工场。

如今,“丰泰隆”和“横楼”已成为坦洋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前来参访和体验坦洋工夫红茶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漂洋过海打响国际品牌

当年坦洋工夫红茶装箱出口的场景(资料图)

在福安白云山茶博物馆内,一张胜大来茶公司的英文防伪广告格外醒目。“这是坦洋胜大来茶公司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出口茶品配发的英文防伪广告。”坦洋工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宗雄介绍,1907年,坦洋茶商吴庭元率先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1910年该茶行与俄罗斯客商签下一笔50吨坦洋工夫红茶的订单,至今依然在茶界传为佳话。

坦洋村内有座妈祖庙,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其外形仿造福州台江福安会馆样式。“坦洋人倚仗便捷的水运条件,将大批茶叶通过船运舶载,直通远洋,妈祖自然成为坦洋人祈求水上平安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福安市文史专家、《八闽茶韵·坦洋工夫》编者李健民介绍。《福建之茶》中也有关于坦洋“因滨海交通便利之故,转占输出优越地位”的记载。

坦洋工夫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影响也随之扩大,吸引福安和周边各山县的茶青或红毛茶汇集坦洋,精制成坦洋工夫成品茶。坦洋村因与福州口岸一水相连,在坦洋村制成的成品茶先用溪船运至赛岐,再从赛岐码头过驳大船,沿赛江南下运往福州口岸。由于工夫红茶主要用于外销,经福州口岸的坦洋工夫便远涉重洋,进入国际市场,而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叶之路也由此形成。

“早期闽东海上茶叶之路有两种走法:一条是全程水路,即各地茶品汇集到赛岐码头,而后过驳大船,沿赛江南下进入东海,然后循岸线驶往福州口岸;另一条则是水陆兼程,出赛江最南端的白马门后,先到宁德飞鸾码头登岸,然后改用肩挑,翻越飞鸾岭,循官道经罗源、连江到达福州。”李健民介绍,如今飞鸾岭南路起步岭尚存的晚清碑刻,记录了光绪五年(1879年)宁德、福安、寿宁三县茶商捐资重修飞鸾岭路的过程;碑文涉及的茶庄包括福安坦洋的“泰大来”“福兴隆”“祥记”等。

坦洋工夫靠着赛岐的港口优势,成为闽红的领军者。据《宁德(闽东)茶业志》记载,光绪七年(1881年),坦洋工夫茶总产量5万箱,产值100万大洋,创下历史纪录。据闽海关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年度贸易报告称:“板洋和邵武地区出产的、价格低廉而又有泡头的工夫茶是值得购买的好茶……特别是在伦敦,它们成了印度和锡兰茶叶的劲敌。”

“海上丝绸之路虽因丝绸得名,但茶叶也是这条商路上的大宗商品。福安茶叶在明末清初时就以小量通过丝绸之路进入阿富汗、土耳其等国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坦洋工夫通过水陆两路运输到达福州,经福州、广州口岸销往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林光华介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福海关成立,此后三都澳成为闽东广大茶区的天然航运中心,而从赛岐港起运的茶叶全部全程走海路直达福州口岸,不再走飞鸾岭官道。根据《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899—1901年)》统计,1901年出口货物价值145.3万关两,出口货物中茶叶是大宗,占全部货物的99%以上。

借着三都澳开埠,坦洋工夫出海路越走越畅。1915年,漂洋过海的坦洋工夫凭借精湛工艺、独特口感等优势,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更是迎来了坦洋工夫的“高光时刻”,成为英国皇室专用茶,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坦洋工夫茶在万国博览会脱颖而出,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这是一个民族品牌的荣誉,对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推进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林光华表示。据《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912—1921年)记载,经三都澳海关出口的红茶由1912年的5.06万担发展到1915年的7.24万担,创历史新高。

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诚在赛岐创办“裕通轮船公司”和“裕泰来茶叶公司”,而后福安茶商合资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实现了用轮船将茶叶从赛岐直接运往福州口岸的愿望。1934年,福建省政府在赛岐设立了“福建省建设厅茶叶局办事处”和“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办事处”,管理茶叶运转业务,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更加便捷。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海上茶路受阻,坦洋工夫也随之沉寂,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恢复,后来又因为国际贸易发生变化,福安茶区“红(茶)改绿(茶)”,这一改就是30多年,其间的坦洋工夫茶仅保留少量生产。



历史名茶的复苏振兴

山清水秀坦洋村

时光推移至2004年,一份《重振坦洋工夫品牌,再创福安茶业辉煌》的政协提案,唤醒了尘封已久的坦洋工夫。2006年秋,福安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办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11种以“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吹响了恢复打造“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战略号角。

重回人们视野的坦洋工夫在国外频频出圈:在第十届巴拿马中国贸易展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作为中国主要参展品重返巴拿马;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坦洋工夫茶入选中国全球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用茶……

2009年3月,来自俄罗斯的米德利先生带领采购团,专程来到福安探访“坦洋工夫”原产地,并签约坦洋工夫红茶出口俄罗斯首笔订单60万美元。这是时隔40年后,“坦洋工夫”红茶重新大批量出口俄罗斯,再续了“坦洋工夫”与俄罗斯茶商的茶缘佳话。“坦洋工夫与其他茶类相比,有着特殊的魅力,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米德利先生说。

今年7月,旅阿戏剧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拜贝尔康多艺术协会主席陈思曼女士,将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带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赠送给皇室成员、迪拜贝尔康多艺术协会董事长谢赫·阿卜杜拉亲王阁下,亲王品茗闻香后赞誉“坦洋工夫不愧是中国名茶、世界名茶”。

作为福安最早的“中国制造”,坦洋工夫红茶早期都是手工制作,制作工序由初制和精制组成,由鲜叶到红茶,需要经十几道工序,技术性强。在日积月累的制作过程中,坦洋工夫制作技艺形成了“抖、分、捞、选、簸、漂”等六大核心工序。

“坦洋工夫茶制作每道工序皆有诀窍,虽然部分工序现在由机器代替操作,不过传统工艺的核心仍是机械无法取代的。”说起坦洋工夫的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林鸿深有感触,他说这门手艺就得在茶园、茶厂常劳作,实时操作,如果一两年没做茶,就会落后很多。

“从2005年起,福安每年都要举办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茶友、专家到福安,交流红茶文化、推介坦洋工夫。”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祖辉说,近年来,福安以茶为媒、向茶而兴,扎实推进品牌建设、科技兴茶、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建立全国首个“三茶”研究院、揭牌“三茶融合创新园”,踏上了“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征程。

盛夏时节,位于坦洋村内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不断迎来研学团队,他们在这里体验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制作工序,感受世界非遗的文化魅力。据介绍,该传习所所在地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坦洋茶厂,曾是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传统制茶技艺如何更好地进行活态传承,通过展示制茶工序进而展现茶文化魅力是非遗传承人思考的重要课题。”林鸿说。

眼下,作为“坦洋工夫”发祥地的坦洋村,建起了电商直播间、茶业技术培训中心,鼓励龙头茶企将百年传统红茶和现代工艺融合,推出坦洋工夫奶茶新产品,并成功入驻“茶百道”,其自创的奶茶品牌“遇见坦洋”深受青睐。“很多茶农住上了‘小洋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做足‘茶叶+’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介绍说。目前,坦洋村共有茶园4900多亩,年产茶叶量400多吨;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1万元,村集体收入50.25万元,茶叶正成为当地富民的“金叶”。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陈雅芳/文 吴庆堂/图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