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安新闻

福见宁德丨郑望:福安罗汉寺发现宋朝柱础石刻

2024-02-23 22:24 来源:今日福安

农历正月初八“走八寺”,我们来到康厝乡罗汉寺。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寺庙,虽然没有雄伟的殿宇,却实为一处风水宝地。正如《奉礼罗仁著陵墓修葺铭》所云:罗汉寺之地,山势奇峻,翩若孔雀开屏,凌云展翅,婉似游龙戏水,腾挪蜿蜒,气势磅礴,绵延不断,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峰崿耸秀,蔚为壮观。

但凡庙宇,总是法相庄严。一般来说,寺院都是神圣的,令人敬畏三分。不过,不少人旅游喜欢参观各种宗教景点,有的是因为信仰去许愿,有的只是想寻得一处清静之地散散心,或者喜欢看看古建筑、拍拍照。流连罗汉寺,搜寻文物古迹,遇见寺院附近散落不少莲瓣柱础、佛塔基座等石构件。靠近勘察细看时,意外发现一根直径40多厘米的残破石柱依稀漫漶字迹。用水清洗后,显现“劝□(?此字模糊难辨)首罗誇熙宁六年”字样。

粗略辨析,“罗誇”疑似人名,“熙宁” 应该是北宋神宗赵顼年号(元年:1068年—末年:1077年)。相传,罗汉寺原名罗汉院(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的《三山志》记载:“罗汉院,钦德里,天圣七年置。”钦德里是旧时十五都至十九都。也就是说,淳熙九年前罗汉院已登记在册),明、清县志皆作罗汉寺,《福宁府志》“州志作罗浮”。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岙里村《凤源罗氏宗谱》记载,“罗汉院离岙里仅二里许,旧名‘的庵’,唐昭宗景福间(892—893)五世仁著公所立也。舍田租六佰秤(秤,古代量词,每秤十五斤),以为世守奠祭。至十三世云中公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奏准更名罗汉院。又舍田租一千二百秤与僧住持。内抽一百八十秤为值坟祀事之用。”罗汉寺创建以来,政客、名士和信众络绎不绝,已知明朝知县孟充、明朝邑廪生李天章等都留下游罗汉寺的诗篇。

穆阳人缪琏《游罗汉寺》诗云:咫尺招提久倦登,今朝乘兴访名僧。空庭过雨苔偏滑,老钵藏龙水自澄。云伴鹤行松下露,樵冲猿抱涧边藤。留题泉石归来晚,踏破前山翠几层。

古代罗汉院规模十分宏大,远非今日罗汉寺可比。岁月倥偬,白驹过隙。颓废多年后,至今罗汉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1990年重修。现存寺院遗址坐乾向巽,四周俱有原石座为界。据说,2010年基建观堂时,出土了两件薄壳灰陶瓶以及釉陶瓷器罐碗等碎片,不但涉及罗汉院僧舍久远历史,更反映了自古以来穆水河畔的生活图景。大量石础、柱墩等石构古建遗物,所涉许多史迹谜团尚未解开。值得注意的是,古时 “罗汉院”的祠庙,奉祀的是一尊叫做罗汉充的神明。这个罗汉充是穆阳罗氏的先祖,唐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他率族迁入穆阳;面对着一大片荒山野地,罗汉充毫不退缩,领头“治阡陌,召民耕作”,使荒莽“遂为沃壤”。不管“罗澳里”,还是“罗墺底” “罗岙里”,都与罗氏先辈披荆斩棘密分不开。 像这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辈,何止一个罗氏应将此作为一种荣耀,载入族谱,以示不忘。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郑望

编辑:陈娥

审核:陈小虾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