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扶贫的“赤溪模式”
——福鼎法院全面推进司法助力精准扶贫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宁德网消息(记者 孙丽晶)30年前,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命名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赤溪村,拉开了全国性扶贫攻坚工作的大幕。福鼎法院利用职业之长和特殊视角,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并在全国法院系统中,率先提出司法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
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这块热土上,福鼎法院创造性地推出以“四入村居”工作法为核心,“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为载体的“赤溪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省委书记尤权的充分肯定和省法院院长马新岚的批示肯定。
(本版图由福鼎市法院提供)
便民诉讼入村居
司法服务送山村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矛盾纠纷也出现增多的趋势。赤溪村位于大山深处,群众到福鼎市诉讼需要在绵延的山间往返上百里,即使到距离最近的白琳法庭也有40多公里。
为了让身处山区的老百姓打官司少跑路,福鼎法院在磻溪镇设立法官工作室,依托白琳法庭设立巡回办案点,派出“乡村法官”,一周去一次办案点,开展执法办案,矛盾排查、化解,法制宣传、民意沟通,将司法服务送到山村。
“根据近年来的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农村纠纷发生的规律。”福鼎法院白琳法庭庭长张开建结合工作实际告诉记者,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往往婚姻纠纷多;春耕、“三夏”、秋收、大忙季节争水、争路、争农机具纠纷较多;秋冬交替农闲季节建房、农作物储存、宅基地纠纷较多;春节前后赡养纠纷较多。
根据这些规律,白琳法庭提前介入,重点排查,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发易发典型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以生动的庭审让群众了解与自己生产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懂得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做法的成效也渐渐凸显。“现在,群众有了纠纷都能主动到法官工作室找法官进行调解。”张开建介绍道。
2014年赤溪村涉讼案件仅为1件,比2011年的6件下降83.34%,民间纠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超过98%,基本形成了“小纠纷不出村居,大纠纷不出乡镇”及“源头预防、多元调处、息讼宁人”的良好局面。
查明案情入村居
实践中摸索经验
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而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未能及时收集证据,导致群众合法权益无法维护的案件时有发生。
2012年,赤溪村里就发生这样一起案件:村民蓝某骑电动车被村民周某驾驶的轿车撞倒,导致右腿挫伤,住院治疗共花费医疗费2000多元。蓝某原以为伤情较轻,没有及时报警,在理赔时,肇事者周某拒绝支付医疗费,蓝某愤而起诉到法院,但因无法举证,案件陷入僵局。
白琳法庭法官选择到现场探虚实。通过走访了多名目击者,详细了解事故发生过程,查清案件事实后,法官联合司法联络员做好双方调解,在分清过错责任后,要求肇事者承担医疗费,促成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场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农忙季节争水、争路、争农机具;秋冬交替农闲季节建房、农作物储存、宅基地纠纷,这些都是农村十分常见的纠纷类型,而这些案件,如果不实地考察,仅凭当事人一纸诉状,几张嘴皮,不仅不容易做出正确判断,也不能让当事人信服。”张开建告诉记者,在当事人无法举证时,法官主动入村查明案件事实,使案件得以公正处理。
指导民调入村居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013年,赤溪畲族村村民钟某与妻子因琐事发生矛盾,两人互不相让,导致矛盾不断升级,闹起离婚。正在办案点的白琳法庭法官闻讯与村干部赶到现场进行调解。
法官耐心和两人沟通,说明离婚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后果,在察觉双方内心其实并不想离婚后,引入听取村委意见的方式,引导两人理智对待婚姻,并在村中威望长者的陪同下,劝和双方消除嫌隙,最终两人重归于好。如今,两人都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矛盾纠纷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潜在性等特点,有时派驻法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发现纠纷苗头。针对这一情况,白琳法庭从赤溪村两委中聘任3名“无讼村居”建设联络员,协助排查矛盾纠纷,掌握纠纷动态,与法院沟通协作,联合调处、交叉调处辖区内重大疑难和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形成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无讼建设联络员“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
联络员遇到自己一时不能调解的纠纷,还经常和法官保持热线联系,寻求法官的即时指导,并帮助法官送达文书、找寻下落不明的当事人,协助法官规劝当事人,促使纠纷在调解下解决。
2012年以来,白琳法庭联络员排查调解纠纷25件次,协助法院调解民事案件3起。联络员大多成为法官当之无愧的好拍档。
随着无讼建设的推进,有事找法官、有事找联络员,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已经成了赤溪群众的一种思想观念。
福鼎法院通过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涉及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着重诉前化解,强化诉调对接,健全司法确认,完善“三全”调解,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服务发展入村居 司法“引擎”助推扶贫转型
福鼎法院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发展决策和建设,但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利用法律视角,助推赤溪扶贫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赤溪村是太姥山景区组成部分九鲤溪瀑的所在地,九鲤溪漂流、野外拓展、蝴蝶园等一批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赤溪村发展,但从福鼎市区到赤溪村盘旋蜿蜒的山路,牢牢地扼住了赤溪村发展的咽喉。
为破解困局,2013年,我市决定修建牙城至赤溪公路,打开山门。牙赤公路全长20.5公里,其中需要在赤溪村征地130余亩。考虑到征地涉及法律问题繁杂,群众对国家征地政策不了解或理解上的偏差,征地补偿费的发放及土地测量容易发生纠纷,白琳法庭能动司法,提前介入,及时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土地测量方法、公开计算标准,为群众答疑解惑。
同时,白琳法庭协助做好与被征地和拆迁农户的沟通和联系,妥善疏导群众情绪,使牙赤公路征地中无发生纠纷,保证该公路顺利及时开工建设。昔日山沟沟里的赤溪村全面融入天姥山大旅游格局和沿海经济圈。
“牙赤公路的顺利开工,白琳法庭功不可没。”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对白琳法庭运用司法力量助推村镇经济发展的做法连连点赞。
如今,昔日的穷山村已走上了一条“生态立村、农林强村、旅游富村”的致富小康路。福鼎法院提出的“赤溪模式”,也作为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向全市推广运用。
除此之外,福鼎法院还实施项目带动,为司法助力精准扶贫提供发展动力。福鼎最大的农业产业是福鼎白茶,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切身利益。福鼎法院成立了涉茶案件合议庭,2014年以来共审结涉茶案件45件,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排查涉茶矛盾纠纷17起,诉前化解涉茶纠纷38起,为茶商挽回经济损失255万元。该院还在茶叶主产区、交易市场设立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4个,深入茶农生产第一线,巡回办案25件,促进涉茶纠纷就地化解。
此外,福鼎法院还摸排确定重点帮扶困难群众30户,安排1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
该院还注重司法救助,为司法助力精准扶贫落实最终保障。2013年来,共为困难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332.16万元,为生活确实困难但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187位申请人发放司法救助资金274.06万元。
什么是“赤溪模式”?
福鼎法院从早期派出工作队,到畲族群众家中、田间地头送惠农政策、送致富信息,宣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到2008年在赤溪村设立巡回办案点,利用职业之长和特殊视角,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
2012年,福鼎法院将赤溪村作为“无讼村居”重点培育,推行“四入村居”工作模式,白琳法庭法官每周一天到赤溪村解纠纷、查案情、听民意、助发展。
2013年12月,福鼎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中率先提出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推出以司法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推行便民诉讼入村居、查明案情入村居、指导民调入村居、服务发展入村居的“四入村居”工作法为核心,以构建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点、无讼建设联络员“四位一体”便民服务网络为支撑的“赤溪模式”,全面推进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所谓“赤溪模式”,就是倡导法官深入村居开展执法办案,矛盾排查、化解,法制宣传,民意沟通,逐步提高村(居)民的法律素质,服务社会发展。
今年10月,福鼎法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意见》,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涉农案件审理、巡回审判活动、矛盾纠纷化解、司法宣传引导、司法救助、司法建议、挂钩扶贫等各项工作中做好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做到扶贫开发工作到哪里,法院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与优质服务。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发文要求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宁德各县(市、区)人民法院认真学习借鉴福鼎法院“四入村居”司法助力扶贫工作做法,着力发挥审判职能,创造性开展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