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绝技——沙埕铁枝闹元宵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
“太姥祈福”铁枝花车正面
http://upload.ndwww.cn/2016/0223/thumb_630_420_1456193857189.jpg img/water1.png -
“蟠桃会”铁枝花车
http://upload.ndwww.cn/2016/0223/thumb_630_420_1456193857112.jpg img/water1.png -
鸣锣开道两先锋
http://upload.ndwww.cn/2016/0223/thumb_630_420_1456193858608.jpg img/water1.png -
街头民俗表演
http://upload.ndwww.cn/2016/0223/1456193857540.jpg img/water1.png -
往日“低头族”今夜都成“抬头族”
http://upload.ndwww.cn/2016/0223/1456193858472.jpg img/water1.png
宁德网消息 (记者 曾云斌 文/图)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走进福鼎市沙埕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当晚,海滨小镇沙埕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虽然天公不作美,不时地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当地群众欢庆元宵的热情,他们用极富民间特色的民俗表演在原本不大的小镇里绘就了一幅绵延数里的民间风情画卷。盛况不仅吸引了镇上男女老幼涌上街头一睹为快,同样有挡不住诱惑从福鼎市区来回近百公里前来观看铁枝表演的众多有车一族、摄影人,以及来自沙埕镇周边闽浙边界的矾山、马站、霞关、沿浦等隶属于浙江省苍南县的诸多群众趋之若鹜……
“哇!太美啦!太壮观啦!”“果然是中华绝技!”……耳边不时飘来喝彩、赞誉之声,记者循声望去,有中华绝技之称的沙埕铁枝开始登场,街道两旁翘首以待的群众开始沸腾起来。在夜幕的映衬下,“太姥祈福”“丝路良港”“蟠桃会”等三台“文”“武”铁枝花车绕着街道缓缓前行,铁枝车上立着十来米高的“铁枝”,一个个“金童”“玉女”分四层在“腾云驾雾”,分为“中国梦”“花好月圆”“玉兔探月”等主题台阁,更引人入胜的是吃着蟠桃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勇于向东海龙王挑战的哪咤闹海等神话人物造型。惟妙惟肖、异彩纷呈,引得个个“抬头族”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此外,车鼓亭、旱船、功夫扇、线狮等民俗活动也轮番上场,在灯光辉映下,美轮美奂,蔚为壮观,让围观的群众大饱眼福。
“我每年元宵节都来,今年大年十三就来了,不但带家人来看,还约了几个朋友一起来。感觉每年看的铁枝都有不同的亮点,不一样的感受!一位来自福鼎市区、与亲友结伴自驾来观看的社区干部开心的说。
“铁枝”俗称“杠”“阁”,是沙埕渔家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以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为主题,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铁枝约在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精华,具有强烈的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俗活动之一。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元宵节就已盛行“搬铁枝”,当地群众自正月十三开始至元宵佳节,通过铁枝表演,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距今三百多年历史。
沙埕铁枝吸收了民俗传说、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一台铁枝中部由一根铁条为杆,从底盘分两根铁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需要把铁条制作成各种形状,按照这台“枝”的人物角色,遴选适龄的儿童,一般身高在1.2米左右,为他们量身定做枝台,然后将铁条焊死,分层固定。小演员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简单情节或杂技动作。而制作一个新铁枝十分耗时耗力,从构思到成品,需二十多人参与,耗时至少一个星期时间。
年近五十岁的刘端富是铁枝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认真、细致地制作着铁枝上的道具。他说,“过去绑铁枝的支架材料都是木质的,容易折断,演员表演存在安全隐患。后经多次尝试,改为钢管或铁条,增加了安全系数”。随后,刘端富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树丫状,高约7至8米,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需要进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使之隐蔽且能固定在车上搬动,这是铁枝表演的关键所在。过枝部位需要做的精细、隐蔽,让旁人不知怎么过枝,因此需要很高技巧。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