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柏柳茶香数“第一”——源于“中国白茶第一村”的故事

2016-11-08 11:07 来源:宁德网 王东东 王志凌,蔡雪玲 朱乃章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东东 王志凌 通讯员 蔡雪玲 朱乃章 文/图)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而在福鼎茶业的版图上,有着“中国白茶第一村”美誉的点头镇柏柳村,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柏柳与福鼎白茶,渊源深远。此前央视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其中一辑,便将镜头对准了这里。

柏柳,因茶而兴,由来已久。明清时,鼎盛茶业更是在村里推动形成了商贸繁荣的街市——“柏柳街”,“通街茶酒米粉味,彻夜羊蹄驮脚声”,红极一时。

这里走出的一代著名茶人梅伯珍,毕生精研茶叶,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还在福州设立两处会馆,商号“恒春祥”,把福鼎茶叶推销到华北、东北、香港、南洋等地,福州人尊称他为“梅伯”,名动榕城。

柏柳还是国家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即“华茶1号”)的原产地,以阳光萎凋、木炭烘焙为主的百年白茶制作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厚重的茶业积淀,可见一斑。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柏柳,闻茶香、品白茶、访茶人,古今茶事,娓娓而来——

“第一村”里的茶技传人

一谷中开,群山拱秀,漫山茶园,满披翠华。相比山下点头茶叶市场的热闹,柏柳村,则显得有些闲寂。然而,这份清静,却丝毫无损它在白茶界的地位,国家非物质遗产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梅相靖以及他白茶世家的故事就是这个白茶名村的底蕴所在。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而柏柳则是福鼎大白茶的起源地。”梅相靖说,作为福鼎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柏柳梅氏制作白茶技艺精湛,自成一家,被称为“梅山派”。 “梅山派”发衍始于梅氏,据其宗谱,梅氏第33世代出了一位梅伯珍,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梅伯珍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在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梅伯珍将闻名遐迩的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琳工夫”红茶运销东南亚各国,并几次亲身前往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办理茶务,为福鼎白茶、白琳工夫、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研制立了首功,在茶商界享有“梅占魁”之尊称。晚年回顾一生经营白茶的经历,整理有关手稿,结集成《筱溪陈情书》,并保存至今。

作为梅伯珍的嫡孙,梅相靖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将白茶技艺传承了下来,数十年来,他坚持用古法制茶。

看似简单的福鼎白茶工艺其实对于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

说起手工做白茶的每道工序,梅相靖数如家珍:“采青,以前讲‘一刀一枪’,现在的说法是‘一芽一叶’;晾青要掌握时间,晚上晾到竹匾上,让室内通风,茶青软了以后早上拿到户外晒,要背着阳光晒,不能直晒,阳光太强,茶叶就会发红,白毫银针要摊开晒,摊得很稀,一个竹匾晒到的干茶只有一两。银针以晒为主,以焙为辅,用竹笼木炭焙最好,耐放,不易变质。”

这个工艺是要靠天吃饭,没有好天气就晒不了好茶,所以说一句要“七分晒三分焙”。还要一个“文火慢焙”,心不能急,人要守在那里,不能走开。

梅相靖说做茶其实很辛苦,“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最忙碌的就是春茶季了,要忙一个多月,因为怕农残,梅相靖很少做秋茶。他现在每年按传统的白茶制作方法,大概做十几担1000多斤的白茶。而他儿子的茶厂,部分是用目前的新工艺做法,这是顺应市场潮流,但梅相靖还是喜欢古法做白茶,“自然萎凋的白茶喝了不涨肚子。梅相靖说。

除了做茶,梅老先生还乐于提携后辈,他没有门户之见,村中的茶人以及外地的茶商常常慕名而来请教白茶制作技艺,他总是耐心地讲解,手把手的传授。

每年,梅老先生还会定期在村里举办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班,将古老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学员们。

“培训就是向我学习,我也很想把新旧工艺结合起来,以后让我们的福鼎白茶更上一层楼。我这个传统工艺不光传给我的孩子,有兴趣的、肯吃苦耐劳的都可以传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懂的我都要全部传出来,为了我们福鼎白茶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梅相靖说。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白茶 福鼎 柏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