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书记连线之后的赤溪:一年好景春又临(4)
沈华平 菇棚里的“创业梦”
沈华平在菇棚里忙碌。王志凌 摄
(记者 王志凌) 收获的季节,是忙碌而喜悦的。
2月16日,在福鼎赤溪村众禾农业合作社香菇栽培大棚里,采菇、装框、过秤,沈华平忙得大汗淋漓。这是新年里的第一次收成,一天有500多公斤的产量。
“一部分鲜菇销往周边市场,一部分制成香菇干,作为土特产出售。”沈华平擦着汗,满脸笑意。
现年35岁的沈华平,退伍后,2001年闯荡上海打拼,年收入过百万。2012年,有感于家乡的发展,他踏上了返乡创业路。
开荒山、种油茶,风吹日晒雨淋,沈华平的创业之路,艰辛而快乐。
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作为连线人员之一,沈华平站在第三排,聆听总书记对赤溪村乡亲们亲切的问候和赤溪扶贫工作的鼓励、厚望,他激动万分。
“太激动、太振奋了!”回忆起那一刻,沈华平感慨万千,“特别是总书记对赤溪扶贫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深受触动。”
沈华平坦言,返乡以来种植的油茶,属长期项目,推动扶贫见效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生再做些“短平快”项目,尽快辐射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念头,不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连线之后,沈华平抓紧考察发展项目,并经过试验种植,2016年9月,他与村民合作发展香菇种植。10亩土地,7个栽培大棚迅速拔地而起,并专程从古田请来技术员指导栽培。
“香菇从育种至出菇大约4个月时间,收成期可达3个月,当年便可见效益,且刚好是农闲时间,还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沈华平告诉记者,目前在大棚里帮忙的村民已有20多人,按天计酬,每个月收入2000元至3000元,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增收。
展望新年,沈华平表示,今年将香菇栽培规模提升至30万袋,同时正在对接中粮集团,洽谈香菇出口订单,让产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香菇走出国门,带动更多赤溪乡亲乃至周边村落群众共同增收。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