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跳出“穷山沟” 踏上“康庄道”——福鼎“造福工程”工作侧记(2)

2017-06-29 10:35 来源:宁德网 蔡雪玲 陈倩文 汪晶晶

暖民心 扶贫增收渠道宽

44岁的雷太冷原是白琳镇牛埕下村村民,这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躬身务农几乎是世代牛埕下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2014年,雷太冷一家被列为白琳镇“造福工程”扶持对象,在白琳集镇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盖起了新房。

雷太冷说:“盖这房子,不仅地基便宜,还按人口给予补助。我们家是少数民族,还有补贴,这减轻了我不少负担。我现在在一家石材企业打工,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贫困户雷太冷一家的蜕变,只是福鼎市造福工程让搬迁群众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缩影。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否“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福鼎坚持生产、生活并重,科学选择集镇所在地、工业集中区,让搬迁的村民能就近创业、就近就业,认真做好搬迁村民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搬迁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优先安排搬迁户参加“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拓宽增收渠道。

刚搬迁到磻溪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小区的邱细妹原是岩下自然村的村民,以务农为生,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儿子在上大学,女儿早早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一家三口居住在祖宅里,祖宅不仅阴暗潮湿,且存在部分坍塌的现象。对于邱细妹家的情况,参与扶贫工作的首批乡村教师陈常宁、耿培佐仍然记忆犹新。“他家很偏僻,通村的道路是机耕路,坑坑洼洼的,从村主干道到他家,只能步行6公里,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村里因为野猪较多,所以他家只能靠高山上的茶园维持生计。”当邱细妹的情况上报到磻溪镇后,该镇将其列为2016年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不仅成为了此次的搬迁户,还在政府的“资金+技术”的帮扶下实现了创业,办起了养鸡场,养殖了2000多只本地鸡,纯收入达15000多元。

“今年我养殖的鸡增加了一倍,共4000多只,预计能有3万元的纯收入。”邱细妹高兴地说,不仅如此,他还将老家其他村民荒废的茶园进行统一管理,做起茶叶粗加工,增加了不少收入。

以产业聚人气,以人气促产业。柏洋村引进8家企业落户柏洋工业小区,带动永和新村1300多人就近转岗就业,83人成为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促进了农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

福建省第一个造福工程搬迁点——赤溪长安街如今是车水马龙,随着七彩农场、蝴蝶园、CS野战、竹筏漂流等九鲤溪景区旅游项目的落户,这里俨然成了闽浙边界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和亮点。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办起农家乐、网店、农家超市、淡水特种养殖、种茶叶、植苗木。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6元,村财收入50万元。

对于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店下三佛塔新村而言,立足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该村借助店下镇千亩高优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恒润农业基地拓展区、康禾植保设施农业基地、京盛源黑木耳栽培基地、绿意浓茶叶加工厂等五个产业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使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综合产业化方向发展。村民在种植基地务工,每月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化农为工,收着租金、拿着工钱,增收显著。

“七八个月给企业打工,剩余的几个月采些茶叶,贴补收入,一年到头过得轻松,但收入翻了一倍。”70岁的章学祥是三佛塔村实施造福工程的受益者,在中心村盖上了三层半的砖瓦房。他说,如果没有“造福工程”,也许他还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住呢!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造福 搬迁 工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