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贯岭供品:承载敬畏与追思的传统文化

2017-10-17 11:06 来源:宁德网 黄若寒

7

宁德网消息(黄若寒  文/图)福鼎市贯岭镇地处闽浙交界的福鼎市北部,素有福建“北大门”之称,与浙江的苍南县、泰顺县毗邻,距福鼎市区8公里、苍南县26公里、距省会福州238公里、离浙江温州76公里。

因福鼎贯岭地处闽浙交界处与浙江泰顺、苍南、平阳相接壤的特殊地理历史文化等关系,两地的政府、民间在政治、经商、文化交流频繁,福鼎、霞浦、柘荣、浙江泰顺、苍南、平阳除了传统节俗外,还拥有丰富、相同的民间信仰,民间往往在本地境内供奉神明,逢上节日祭祀,全村全境都要做“福”,并请厨艺师制作祭祀供品(生礼)以敬请神明,还有“春”“秋”两祭,各姓族人请厨艺师制作祭祀供品(生礼)在祠堂祭祀祖先。由于民间的祭祀习俗为传统民间祭祀供品(生礼)制作技艺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

南宋时期,杭州艺人纷纷迁徒浙南、闽东山区,带入不少民间艺术和生活习俗,民间祭祀供品(生礼)这种传统制作技艺也被传入。

福鼎贯岭民间祭祀供品(生礼)传统制作技艺,是贯岭松洋村易氏传承百年的为敬神、祭祖时所需供品(生礼)的制作工艺程序:选料—造型(插铁枝)—定型(烹煮)—布型(装盘)—成型(挂网纱油、红<白>线、树枝叶)。供品(生礼)选料考究,主要技艺在插铁枝和定型,体现较高技艺性和艺术性。供品(生礼)的名称起源传说历史典故,如《封神榜》中的“姜太公钓鱼”“雷震子唐关救父”“西伯侯吐子”“陈靖姑脱胎”“笔架山”“凤凰朝阳”等。

祭祀供品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易会意、易会远是从曾祖辈、祖辈、父辈(清末明初)历经百年传承。其供品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精湛,制品形象生动,制作工具铁枝(01~10号)是从第三代易景豹传承遗留下的,至今约七十几年。

传承人易会远给笔者介绍了几件典型民间祭祀活动供品制作工艺。如一名为“陈靖姑脱胎”的供品,该名称起源与传说陈靖姑有很大关系。在当地相传,有一长尸鬼在贯岭为害百姓,当地百姓知道陈婧姑炼得仙法、法术高明,于是向仙姑求助,可此时陈婧姑已有身孕数月,为拯救百姓,她毅然脱胎斗鬼。由于陈婧姑做法术时须将草席漂浮水面,在草席上搭台作法。在与长尸鬼斗法中,因她身怀胎儿,心力不足,随时可能被水淹没。此时,忽然从草丛中闯出一群鸭子,将草席四周叼住,不让草席下沉。斗法中,天降大雨,陈婧姑终因动了胎气,难产而死。临终前,她告诉村里百姓,为感谢鸭子的救命之恩,妇女坐月子时不要吃鸭蛋。因此,时至今日,妇女坐月子只吃鸡蛋,不吃鸭蛋,也由此演变了祭祀供品“陈靖姑脱胎”。

其制作流程:先选用1~1.5公斤、体态均匀的成年鸭,按常法进行宰杀放血、退毛、去内脏后,清洗干净,保持整只胴体,宰杀时刀口宜小不宜大;褪毛时不要损破表皮以保持外形完整;去内脏时不能开膛破肚,只能从肛门处挖小洞取出内脏。接着将备好的2只鸭胴体,用铁枝从鸭左掌底部插入,穿过鸭腿、身体、颈直至头部,用细线把鸭右脚弯曲捆绑,后将鸭翅膀展开用竹枝、细线固定;用铁枝从另一只鸭右脚插入依次做出。再将造型好的鸭放入装满热水大锅中,加火烫煮定型。加火烫熟过程中要用手抓住铁枝反复翻动鸭,避勉变型。而后把煮熟定型好的鸭竖立起来,将固定翅膀、鸭脚的竹枝、细线去除,用薯或藕粉加水蒸制出一薄片(10~20mm),置于两只鸭之间,用鸭嘴衔住,然后用红色粉丝披挂鸭身,装礼盘,盘内用各种青菜或小叶树枝点缀。一盘“陈靖姑脱胎”便制作完成。

另外,他还介绍了“姜太公钓鱼”制作方法:选用1~1.5公斤品相完整猪肺1个、小肚1个、香菇1朵、生网纱油0.5~0.8公斤,清洗干净。把整个猪肺、小肚放入装满热水锅中,加火煮熟,在煮过程中要保持整个猪肺、小肚个体态完整。用铁枝从猪肺底部插入至气管外,立起来,把气管部分作为“头部”,用两棉花定在“脸部”成“眉毛”,用1片棉花定“脸下部”做成“胡子”,用2粒黑豆定成“眼部”,同时做“鼻子”“嘴”等造型。再用生网纱油披肩,用1根小竹枝置于“手部”,作为“钓鱼鱼杆”,再把小肚底部整平,放置身旁当作“鱼篓”。然后用红色粉丝披挂其身,装礼盘,盘内用各种青菜或小叶树枝点缀。

制作完毕后,供品形象生动,鸭子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而猪肺经加工后,有眼有鼻,大腹扁扁,果然有几分“姜太公”之风度。

多年来,易会意兄弟为浙江苍南、平阳、泰顺,和我省福鼎、柘荣、霞浦、福安、宁德、泉州、安溪等地祭祀活动制作供品。他说,过去每年人们会请十几次,如今少了,一年偶尔做几次,且基本集中在浙南。

他说,为了保护和传承该项民间传统工艺,他将传下的铁枝编号封存,另外仿制一套铁枝,平时人们邀请时使用。同时,每年他们在家里举行一次该工艺制作活动,以便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供品 铁枝 生礼 祭祀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