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党建添活力——福鼎基层党建故事(2)
故事二
党建“1+2+N” 增强发展凝聚力
店下镇溪美村积极探索党建富民强村之路
溪美新村
溪美村党建文化主题广场
“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奔小康,党员来示范。”这些乡言俚语生动地折射一个道理,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近年来,福鼎市店下镇溪美村党委以“1+2+N”工作机制为引领(“1”即增强溪美村党委战斗堡垒作用;“2”即发挥党支部、党员作用;“N”即服务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主动顺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党员服务群众意识和办事效率,积极探索出一条党建富民强村之路。
党员先行促发展
蓝天白云下,粉刷一新的民居错落有致;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清澈的玉溪流水潺潺……这是12月20日,记者来到溪美村看到的美丽景象。
美丽的村容村貌靠整治,更要靠维护。今年65岁的退休老党员雷成椿自愿成为守护美丽家乡的一员。每天清晨,吃完早饭,雷成椿就来到溪美村的母亲河——“玉溪”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来这边巡逻,发现有人乱倒垃圾就阻止,看到有垃圾就顺手清理了。”雷成椿说。
雷成椿的“岗位”是溪美村设立的数个党员示范岗之一。今年以来,该村以“党旗引领 先锋示范”为主题,立足发展、脱贫攻坚、环境卫生等任务,因地、因人制宜设置各类党员示范岗,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溪美村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筑强组织堡垒作用。
注重从奉献精神强、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好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大户或回乡创业大学生中择优选配党支部书记。目前,通过村党委换届和相关人事调整,该村7名党委委员中,就有经济能人3名、返乡大学生1名。同时,村党委推行“主题党日+”活动与满足党员实际需要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生产经营技能培训相结合、组织统筹安排和尊重党员选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强化党员教育培训。
服务为民暖人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溪美村头的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便热闹了起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陆续来到文化广场,健身的、跳广场舞的、打篮球的,勾勒出一幅幸福美好的新农村画卷。
“这个广场建得好啊,场地大,可以让我们尽情施展。”村民王水珍笑着告诉记者,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晚饭后跳跳舞。“原本我们二十几个人只能在村委门前的小广场跳,场地小,挤得慌。”
两个多月前,溪美村党建文化主题广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集中地。溪美村党委书记叶良新介绍,广场总投资68万元,修建了篮球场、党建宣传长廊、健身区以及儿童娱乐活动区等,不仅成为党员学习、议事场所,还丰富了溪美村民的农村文化生活。
同时,为美化溪美村整体环境,提升全村整体品位,近年来,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改造中心村“白改黑”道路铺设、主街道安装高杆路灯、玉溪河道一、二、三期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公路沿线绿化、中心村绿化小广场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村美,人更要和谐。溪美村结合党代表活动室和人大代表活动室,建立民情接待室,每周至少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排查,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网格化管理中带动、协调功能,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2016年以来,全村共调解处理各种矛盾纠纷20余起,收到群众建议50多条,已办结45条,办结率达90%。
携手共奔致富路
见到贫困户林月仙时,她正在村里的织网厂上班。她一边利索地给手里的鱼线打盘,一边说:“要不是村干部给我介绍了工作,我今年可能还脱不了贫。”
林月仙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丈夫身患红斑狼疮,因为治病不仅掏光家底,还负债累累。2016年,林月仙一家被定为省定贫困户,各级帮扶部门落实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帮助她树立信心,尽早走出贫困。村委帮其进行茶园改造,把原来品种不好的老白茶改种为大白茶;挂钩领导逢年过节都会入户慰问;介绍林月仙到村里的织网厂打工,每个月两千多元;丈夫病情好转,可以做些短工贴补家用……“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林月仙发自内心地说。
发展成就,首看扶贫攻坚。溪美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9人,去年脱贫6户,今年计划剩下的5户全部脱贫。村党委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精准扶贫 “十到户”帮扶措施总要求,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开发旅游项目、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行企业和合作社一对一挂钩帮扶措施,达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户、致富一方”的目的。
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在富老洋连片开发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百香果园,成立绿怡百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在单港种植特色草莓采摘果园60多亩,吸引大量游客观光采摘;在柏石自然村东安宫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发展淡水鳗养殖60多亩……这些举措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同时,在扩大集镇规划基础上,该村不断加强对现有村办企业进行管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共创办私营企业18家,投资额达3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200多人。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