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李学喜:撩起“黑夜的幕纱” 守护“心灵的窗户”

2018-01-25 11:32 汪晶晶,郑镇

李学喜在为患者检查。

李学喜在为患者检查。

手术中的李学喜。

手术中的李学喜。

宁德网消息(汪晶晶/文  郑镇/图)人生到处有风景,拥有了眼睛,就可以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谁不想有一双明亮的好眼睛,可当人们的眼睛患上白内障或受到意外伤害,导致视力障碍时,谁不想遇到好医生为自己手到病除、重见光明?

说起眼科医生,似乎总给人一种神秘感。在国家著名风景区泉州清源山下解放军某医院内,那座知名的全军眼科中心大楼诊室里,一位面容沉稳的医生正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内眼深部的眼睛疾患;到手术室内,他又在显微镜前,拿起袖珍“武器”,用一双巧手在直径仅二十多毫米的眼球上进行微妙而精细的手术,搭建起生命通往光明的桥梁……

“眼科手术不比其他,分毫之差,天壤之别。”术后,这名医生摘下口罩说,他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患者经过手术后那种“拨云见日”的惊喜。

这名医生叫李学喜,福鼎人,世界眼科医师学会会员,现任解放军某医院眼科医院院长,全军眼科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全军眼外伤、整形、眼眶病学组副组长,东部战区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某眼科医院首席专家,他还担任各类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同时也出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等专业刊物编委。个人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在这个国内外知名的眼科专家看来,荣誉、头衔都是基于他是一名医生,而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体现一种责任。

当兵时的李学喜

患者复明是他最高兴的事

某医院眼科是出了名的,诊室外患者摩肩接踵。见到李学喜的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忙碌。

上午8时,眼科医院固定的早交班会议,李学喜要听全体医护人员汇报前一天的病人情况。早交班会议后,李学喜又带着医生们到隔壁小会议室,针对患者病情,商讨对应诊断治疗方案。

上午8时30分,李学喜开始穿梭于各病房,进行查房。在病房,李学喜时常会被患者及家属“包围”。在查房时段里,他既要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又要向患者的负责医师了解病人情况,还要现场检查那些术后眼睛视力恢复情况,告知家属手术后注意事项和出院后定期复查。

如果你见过李学喜的工作状态,一定会被他那份专注和对病人的仁心所打动。

“病人复明的那一刻,对一个眼科医生来说是非常感动的。”李学喜说,从为患者看病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从医标准:尽自己所能服务患者,解除患者痛苦,让他们重见光明。

眼科不像内外科和急诊科那样经常遇到生死攸关危险情况或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但一些眼科病症也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早一分钟治疗,就给患者多一份复明的希望。李学喜这些年经常接待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严格、细致的诊断、治疗、手术,认真反复地沟通、指导,这样李学喜自然有着一大批追着他跑的“患者粉丝”。

采访当日,有个从福鼎赶到泉州的患者蔡女士见到了李学喜。

“听说你是我们前岐老乡,我就直奔你这里来了。我的眼睛,眼底有毛病,突然一下子看不清的。”见到李学喜的蔡女士很是兴奋,她说,眼睛突然性的病变使她非常害怕,辗转宁德、厦门求医,效果均不理想,最后慕名来到了眼科医院,找到了李学喜院长。

面对病人,李学喜就是一位温和的“光明使者”。“你也是福鼎人啊,这么年轻,应该可以慢慢治疗好的。”

李学喜给出的诊断结果安抚了蔡女士焦虑不安的心情,她原本焦灼的神情瞬间放松了许多。出诊室后,她开心地对我们说,“挺有收获的。”

这么多年,李学喜治愈了许多像蔡女士般陷入绝望的病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永春县,有一对夫妻,一个听不见一个看不见。听说,妻子是一出生就失明的,我去会诊的时候,她已经61岁了,失明了61年。”李学喜回忆说,这个患者最特别的不仅仅是自小失明,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他带着仪器到患者家里检查,发现患者尚有残存微弱视力后,告知她可以做复明手术时,患者却跑了。原来患者早年看过不少医生,都表明复明希望极其渺小,亦或是被告知无法复明,而患者又自幼失明,极度缺乏信心。因此,她也就认定了自己无法复明,对李学喜给出的复明希望,她持怀疑态度。

“当发现她有复明希望的时候,我特别开心。”面对患者的质疑,李学喜反复讲解,打消他们的顾虑。当终于做通病人的工作,他就在县政府干部的帮助下将手术设备拉到永春县医院,随后把全部精力放在制定手术方案上,他为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精准手术、精心护理、术后复查,患者告别了伴随61年的黑暗,第一次看到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虽然恢复后的视力并不像常人一样明亮,但复明后她就能和常人一样劳作了,生活也能自理,家庭状况一下子就转变了。后来她的丈夫得了白内障,也是到我们医院治疗。”说起复明后的患者,李学喜笑容满面,那份开心抑不住。他说,工作在临床一线,各种眼外伤患者病情各异,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挑战。但无论何时,发现微光,重见光明,看着患者让别人扶着走进来,自己走出去,是他最大的心愿;看着前来治疗的患者复明,是他最高兴的事。

这大概就是,见患者眼疾而“医”之,不亦乐乎吧!

淬炼之中不断成长

眼科手术精细,属于微创手术,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失明,这会给病人及病人家属造成巨大的身体及精神痛苦。李学喜说,作为一个眼科医生,要尽最大努力,提高诊疗水平,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满意。

这天,李学喜要主刀一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手术室设在4楼。操作一台眼科手术的人员通常在3人,眼科内眼手术需用显微镜操作。双人双目显微镜目镜呈90度角分布,可以提供两名医生同时观察。主刀医生使用主目镜,透过目镜观察患者眼部细节,一边手持眼科专用器械在直径仅二十多毫米的眼球上手术。其助手负责递送工具和通过副目镜观察患者眼球,及时为其滴入平衡盐水,以防角膜干燥,从而影响手术。李学喜用钻石刀将角膜切出2.2毫米的切口,用超声乳化针头通过切口将混浊晶状体清除,再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闭合切口。手术一气呵成,不到十分钟便结束了。

“病人把自己交给你,你没有理由不负责任,没有理由不提高你的医术。眼科显微手术,跟外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精致,需要更细心、更细致,才能做好一个手术。”这是李学喜从医以来对工作的理解。他会从事这个“心灵窗户维修工程师”的工作,恰是命运安排。

1976年,家住福鼎市前岐镇的李学喜应征入伍。在那个年代,当兵是很多有志青年向往的生活,李学喜也不例外。“那个年代很多人愿意当兵的。当兵出来可以留在部队,就是退伍,工作也好找。”

上学的时候,李学喜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进入部队后,他有空就坚持学习。部队恢复高考那年,他勤奋备考2个月,如愿的考入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83年,大学毕业的李学喜被分配到医院从事眼科专业。当时,眼科只是包含在五官科当中的一个小科室。在这里,初出茅庐的李学喜在几名眼科老专家们的指导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临床诊疗都得到了快速提高。仅仅六年,也就是1989年,李学喜成功开展原南京军区首例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解除过去患者手术后还需配戴眼镜的负担。

“白内障主要是晶体混浊挡住了光线,手术就是摘除晶体。以前是摘掉晶体以后就没有再放什么东西进去,眼前戴个1100度的远视镜,不仅难看还很重,而且视野比较小,病人也不方便,但现在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却能改变这一点。”

“那是我的第一例手术呢,很有压力。因为当时只有拿到了晶体,而当时植入的一些器械设施还不是非常完善。但那一年,我们做了10例,都很不错,反响很好。”

勤奋好学的李学喜紧跟这一医疗发展的最新趋势,成为我国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最早、手术例数最多医生之一。1999年,李学喜被世界眼科医师学会授予成功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超过5000例成就奖,全世界获此殊荣的医生仅10余人。同年获得原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奖,福建省九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等。

李学喜始终认为,医疗跟其他行业一样,必须保持技术优势,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哪一样都不能落后。

1995年,李学喜就开始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目前个人已完成这类手术3万余例。1996年,他在福建省内最早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使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重度眼外伤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赴美进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之后几年,他又多次赴美进修学习,并参加国际会议及进行学术交流……

“这几年,我们眼科的发展非常快,从一个五官科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眼科,再到现在的全军中心,这个速度可以说是飞跃的速度,这跟我们院长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该眼科医院门、急诊部护士长倪连红说。

仁心仁术温暖人心

2016年6月22日,李学喜带着医疗队去援藏了。一到目的地——西藏自治区海拔3600米的工布江达县,医疗队不顾高原反应和舟车劳顿,随即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虽说,活动仅两天,但筛查出白内障患者40余名,并对符合手术条件的17名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白内障复明手术由李学喜主刀),让17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

“白内障是复明手术,它往往对一个家庭来讲是很重要的。比如我曾经医治过的一个病人,才40多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就靠他一个劳动力养活。复明后的他非常激动,说我救了他一家人。”看着患者重见光明,对李学喜而言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

1997年,他就找到了这样的机遇。这一年,他作为医疗队专家,参加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白内障复明工程,这也是“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一部分。那几年,李学喜带着仪器设备,跑遍了泉州市的城镇乡村,山山水水。

“泉州本市基本上每个乡镇我们都去过了,后面到了福鼎,还有到了西部的几个省或者自治区,包括西藏、新疆、贵州、青海这些地方我们也都去过。”李学喜对回到自己家乡福鼎帮助白内障患者复明,印象特别深刻。那也是1997年,他跟随义诊队伍来到了福鼎,免费为贫困病人治疗眼病。回到家乡,李学喜特别地卖力,约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近百台手术。“在福鼎的时候,我最多一天做28个手术,当时条件很差,因为显微镜等设备福鼎还没有,我们就自己带着设备去。”

如同一种炽烈的燃烧,1997年之后,李学喜爱上了这样奔赴各地公益“送光明”活动。之后,他长期以一名军医的优良素质,满怀热情投入为特困残疾盲人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不管去的地方条件有多艰苦,他每天工作10多小时,频繁消毒长时间浸泡使他的手臂皮肤常受损伤,然而他义无反顾。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学喜饶有兴致的和我们聊起家乡。“我在这边待了42年,还是觉得福鼎的菜好吃。福鼎肉片、牛肉丸、牛肉羹,还有福鼎人做的一些菜我非常喜欢吃。”他说,虽然身在泉州,但与福鼎仍然有很多交集。家乡来的病人、家乡医院来眼科医院进修的医生,每每从他们口中听到家乡的变化,李学喜都不禁想回去看看,无奈于工作的忙碌。

采访结束了。望着李学喜的背影,我立于茫茫人海中,端详着这个世界的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眼睛受过疾病困扰的人,才能体会光明的可贵。被李学喜复明的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用爱传递光明的技术精湛的医生。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李学喜 手术 眼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