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59人小村走出17个大学生

2018-09-13 09:50 来源:宁德网 廖诗雄 雷小芳

宁德网消息(廖诗雄 雷小芳)8月20日,福鼎市慈善总会又要走村串户摸底福鼎贫困大学生人数,为助学金的发放做准备。

小村庄孕育人才多。当福鼎市慈善总会一行再次走进磻溪镇东家山,欣喜地发现这个仅10户、59人的偏僻贫困的蓝姓畲族小自然村,十年间走出了17个大学生,其中本科生8人。

今年该村又有2名大学生即将步入大学学堂。是什么样的村落能够孕育这么多的大学生?笔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学霸村”。

“重教观”蔚然成风

这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小山村,一路上是蜿蜒崎岖的狭窄村道,有一大段还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路的尽头便是东家山村。放眼望去,周边除了山还是山,村里只有一排7间的老式木瓦房和路口处的三间仅一层的砖混房。

村民历来以茶为生。“我们这一辈就是苦过来的,不识字,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读书识字,做个有文化的人。”村民蓝石发说。

谈及子女的教育,蓝石发深有感触。他有三个孩子,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于一亩三分茶。想要让三个孩子都有学上,蓝石发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孩子上初、高中期间是家里最艰难的日子,当时家里穷,日常生活都有点吃力,还要筹集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实在没办法,只能东挪西凑借钱供孩子读书。”蓝石发很干脆地说,日子要过,孩子也要上学。

“爸爸从小就给我们讲述他小时候吃苦的故事,要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我也坚信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蓝石发的二女儿蓝华(化名)说道。

“我没有上过学,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全靠孩子自己刻苦努力,上了大学。”蓝石发说,他的三个孩子从小到大很懂事、让人省心,并先后考上了本科院校,其中两个女儿已分别成为人民教师和企业的优秀职工,儿子还在上大学。提及子女,蓝石发脸上多了几分喜悦和骄傲。

村中民风淳朴,村民“重教观”根植于心。和蓝石发一样,村里家家户户都“执着”于孩子的教育,尽管他们大都有三四个孩子,生活条件差,但在教育上,想法却非常坚定。“看到别人家孩子上大学,大家都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培养孩子上大学,所以日子再苦再累,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读书,接受好的教育。”村民蓝春妹说,久而久之,让孩子接受教育成了村里人的共同目标。

互帮互“励”好学风

“孩子能顺利上大学,很大一部分也多亏了大家的帮助。”蓝春妹说,孩子的学习是村里头等大事,村里人都很愿意为了这件大事操劳,只要有孩子考上大学,大家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

大人因孩子的教育拧成一股绳,相互帮助,村里人世代生活在这里,孩子们耳濡目染,便形成了互相帮忙的优良传统。

“上小学时,村子离学校约有半小时的路程,需要走山路。每年开学初,大人们就会把路修一遍,方便我们去上学。”蓝华回忆道,路不好走,村里年龄较大的同学就提议每天组队一起上下学。清晨的山路都有蜘蛛网,大孩子就会拿着竹条走在最前边打散蜘蛛网,方便行走。放学后,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大家也会相互探讨交流。

互助是传统美德,孩子学习要进步,光有美德远不够,还需要一股不服输的劲。村里上学的孩子一多,大人孩子无意间就会相互比学。“每个父母都会在子女面前夸奖村里学习优秀的孩子。我们也就一心想着成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脸上有光。”蓝华说,在学习上我们相互较劲、相互鞭策,共同促进学业进步。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孩子 蓝石 石发 蓝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