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郊古民居:一天尽览 百年况味
宁德网消息(雷顺号 谢海潮/文 郑镇/图)位于白琳镇翠郊村的吴氏大厝,俗称“翠郊古民居”,距福鼎城区三四十公里路,约一个小时车程。这天是晴好的周末,来了5个旅游团队和不少散客,前后进出几百人,多数操江浙一带口音。据景区管理员介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翠郊古民居近年来游客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千人立起360根柱
当年为选这块风水宝地花了近4年时间,门额上白底黑字写着“海岳钟祥”,就是对这一地形的概括。该大厝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兴建者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人士吴应卯。作为江苏无锡一支吴氏家族的族长,他领着家人沿浙江温州、泰顺到福宁府一路迁徙,最后定居在福鼎、柘荣交界的山区地带。
吴应卯生有四子,分为“元、亨、利、贞”四房,在四个地方建起风格相近的大厝。除磻溪洋边大厝在清光绪年间毁于大火外,其余三座保存完好,呈“之”字形分布,其中白琳翠郊“海岳钟祥”这座规模最大,总占地面积近1.4万平方米;今位于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的“凤岐聚秀”规模次之,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位于点头镇举州村的“双峰拱翠”(连山古民居),总占地面积达3800平方米,最显质朴。
翠郊古民居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360根木柱支撑而起,3个三井合院并列而成,共围出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192个房间。根据当地建宅风俗,须按时辰立柱上梁,同时立起360根木柱,至少需要1000名帮工。良辰吉日到来之前,吴家从温州等地请来戏班子,放出风声:凡在房子落成之前来看戏的人,主人均免费提供食宿。于是,附近村庄的人聚集一起,看戏之余,合力将所有的柱子在同一时刻立了起来。
卖茶的开八字门
翠郊古民居为吴应卯四子“贞”房的宅院,尽管建造时间稍后于凤岐吴氏大院,却是现存三座中最有“官气”的一座。建此宅前,吴氏家族无人为官,与平民身份不符的是,其建筑主体仿造皇家“三合回笼”“中脊四放”模式,而大门八字开属官府衙门风格,因此被人告发。吴家捐了个七品官应对过去,但之后没有走仕途,还是以经商为主。
这座大厝空有八字开的大门,门口却没有立石狮,也没有插旗杆的石础。宅院左边有个圆门,上为观音合掌,以前老人过世出殡,须从此门抬出,表示此生无憾、人生圆满。
据《吴氏宗谱》记载,“应卯公”年轻时经营雨伞生意,发家后置田收租,后来改行做茶叶生意,茶庄开到北京城。经过三步跳,吴家富甲一方,营造翠郊古民居历时13年,至于所耗费白银,有一说64万两,有一说2万两。有好事之人通过粮食价格换算,考证出乾隆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50元人民币,吴家要卖多少茶才能盖起这座大宅子。
至今宅内还住着吴氏后人,还掌握祖上留下的制茶技艺,游客能看到竹席上晾着茶叶,这是白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古人营造之巧妙
翠郊古民居是北方封闭的四合院与南方开放的庭院相结合的杰作,如虚实结合的双层推拉窗,内为紧闭的实窗,外为虚的漏窗。花窗之多,据说当年吴家雇个丫环专司窗户开关,一开一关间,一天就过去了。
宅院以木制结构为主,四周防火墙里立有竹子,一可加固墙身,二是如遇小偷撬开外墙砖块,非得将中间的竹子锯断取出,才可破坏到里面的砖块。空竹传音,也会引起很大响动。
进了大宅门,即见太子亭。亭上藻井为八卦形,象征有井就有水,有防火的意思,中间雕有24只蝙蝠,表示一年24个节气福气相随。亭子两侧原有鱼池,不仅池底相连,还与整座大宅24个天井相通。三进合院,后面地基比前面高,下雨时天井中的水层层外流,汇于两鱼池,而后从地下水道回流到后院,过剩的最后从排水渠流出。水在院内环流,取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天井交角处的出水口有一块方形石板,内中圆圈、四方孔,像枚铜钱,雨水即从孔中流过。地下水道历经200多年还是畅通无阻,据说里头放着许多乌龟,经常爬动,清除污泥。
导游说这里特别之处,一是整座大宅不上彩,朴素无华;二是用木雕装饰整座宅院,偌大宅子找不到重样的雕花,这也是当年造房费时的一个原因。装饰天井边缘的12条石条,长5.7米、宽37厘米、厚14厘米,二进、三进各有一对青雕石凳,一张就150多公斤,还有柱子底下的柱石,这些石料都是从浙江泰顺等地抬来的,被打成雏形后,先用砖、石块磨去粗糙面,后用麻布、绸布擦拭,才如此光滑。
整座古宅共有八条楼梯可上下,两侧各有三条,后院两条,整个二层横纵相连,所以从任何一条楼梯上去,都可绕楼一圈。二进中厅楼上正对三进主大厅上方的那扇花窗,雕着草龙图,龙头为夔首,龙身为盘旋飞舞的水草,显示江南水文化对江南建筑的影响。窗棂密布光线差,但往外看却是一清二楚,最便于相亲时小姐偷窥男方。后院有百年桂花树,两口井左清右浊,左边这口至今可用。由于宅院后靠山不高,吴家认为“风水不足”,按照“先天卜卦,后天补卦”的做法,将后花园建在后院山上,围墙高筑,人为的形成高高的靠山。吴氏非文人,后花园造得韵味不够,大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