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福鼎新闻

福鼎太姥山:“仙都”之誉溯源

2019-02-19 14:24 白荣敏

A4LYZZC19219_h

□ 白荣敏

卓剑舟先生在写于1942年1月的《太姥山全志·自序》的开头说:“太姥古称仙都,殊绝人境。”此处“殊绝人境”为文学语言,形容太姥山奇峰矗立、洞壑玲珑、峭壁凌空、山岚缭绕的绝妙美景;而“古称仙都”一语则大有奥妙,我们不仅要想,“仙都”之“古称”,到底有多古?“仙都”之称,又有何根据?确如其言,仙踪何处?

要说仙都,先要说说什么是“仙”。我们平常所说的“神仙”,其实“神”与“仙”还是有区别的,“神”为先天自然之神,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这就和道教扯上了关系。“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但其基本信仰是“道”,信仰的核心是得道成仙。道教宣称,只要得“道”,就可以白日飞升,成为长生不死、无所不能的神仙。

传说中的太姥娘娘显然符合以上条件,照此说法她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得道之“仙”。因此,《福建通志》把她列入了《福建列仙传》,文字如下:太姥,相传尧时人,以练蓝为业。有道士求浆,姥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七月七日乘五色龙马而仙,因名太姥山。

这个传说的最早版本见于东汉末年王烈的《蟠桃记》,后代许多文献引用太姥的传说大都发源于此,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就是这个传说流行于《蟠桃记》成书之前。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把她上推至“混沌初开”(作为“神”);作为“仙”,把她确认在“秦时”: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占此山(太姥山)。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今人祝庙呼太元夫人是也。

我们说过,太姥的传说并不局限于福鼎,闽北的武夷山,闽南的漳浦、金门,以及浙江的缙云、新昌、仙居等地也有太姥山、太武山等。所以“混沌初开,有神曰圣姥”的这个“圣姥”,尚与“仙”的概念无关,她是闽浙越人的始祖,或者说闽中人类的始祖母(她在今天确切的身份是“民间神”)。但是当神仙的传说在后来的某一天成为时髦的大众话题,太姥的传说也不例外的被打上了神仙的烙印,这个时间至迟在汉代。

因此太姥山最初是一座“神山”,秦汉以后慢慢又成为一座“仙山”。

陈支平《福建宗教史》说,福建偏处东南沿海,先秦时期为闽越族聚居地,与中原联系极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大。自秦始皇二十五年立闽中郡以后,中原文化才开始逐渐传入福建,其中神仙传说也在秦汉时期在福建流播。有关文献记载着数十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神仙传说,就太古时代来说,除了上文说到的太姥,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容成。

容成,《列仙传》称其为老子之师,又曾为黄帝之师,居太姥山修仙,后转徙崆峒山,年二百余岁,善导引之术,保精炼气,老而转少,面带幼容。是一位上古传说仙人中的重要角色。容成先生和太姥山的渊源亦不浅,《福鼎县志·方外》“容成先生”词条说:黄帝时人。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轩辕黄帝师之。今中峰下石井、石鼎、石臼犹存。

这个记载《福鼎县志》转引自《力牧箓》。《力牧箓》是汉晋时期的书,早已失传,但我们又不免联想到“力牧”,在传说中,力牧是与风后、大鸿同为黄帝的三位大臣,力大无比,善于射箭,在涿鹿大战中战胜蚩尤,是远古畜牧民族首领。《福宁府志·地理志》说太姥山“相传尧时太姥业蓝处,又云殷力牧、容成子栖此炼丹”,所以明进士屠隆(浙江人)在《太姥山》诗中写道:“兹山合是神灵都,力牧容成此炼药。”

据考证,神仙的传说至迟可以追溯到道教形成之前的三四百年的战国时期,到了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为秦始皇、汉武帝等最高统治者所好,汉武帝对神仙方术更是迷恋,在位时派去名山及海上求仙人仙药等方士成千上万,据说东方朔就是其中的一位。《八闽通志》引《蟠桃记》的话说“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改‘母’为‘姥’”。相传白云寺后门石壁上“天下第一山”的摩崖石刻还是东方朔的手笔。你想啊,容成、力牧这样的超大腕级仙人都曾隐居太姥山炼药,迷恋神仙方术的汉武帝能不对太姥山青眼相看吗?而在大汉帝国,一座受汉武帝垂青的名山,天下求仙者能不趋之若鹜么!那时的太姥山,“天下第一山”“三十六名山之首”这样的名号,当之无愧矣!

客观地说,以上种种如果要从地理学上寻找根据,是由于福鼎地处东南海澨一隅的缘故,崇山峻岭三向包围,只一面向海,陆上不易进入,经由海路登陆的方士和被流放到沿海的谪宦很容易把它认为是海岛,以此传闻的结果,更增添了太姥山的神秘性,所以,汉晋方士竞相入境修持这一事实,便顺理成章。正如唐代闽中乡贤薛令之《太姥山》诗所写:“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山。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东瓯冥漠外,吴越渺茫间。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诗歌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冥漠之外、渺茫之间的海中胜境——太姥山上的神仙活动画面。

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道教产生之前的战国秦汉时期“神仙传说”阶段,太姥山已经确立她在“仙界”的重要地位——“仙都”。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