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福鼎赤溪:十年奋进小康路
腊月时节,记者再访“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听村民讲述——
十年我们奋进小康路
腊月十五的傍晚,热闹一天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开始安静下来,远处时不时响起鞭炮声,近处家家户户酿米酒、挂灯笼,年味越来越浓了。
记者寻着年味来到位于赤溪村长安新街的钟丽眉家中,大学刚放寒假的大儿子帮着她大扫除,上初一的小儿子在宽敞明亮的书房写作业,丈夫在用手机App给农用机买保险。家人相伴,灯火可亲,钟丽眉脸上露出藏不住的笑。
笑是因为打心眼里开心,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一家子搬新家、脱了贫、兴产业,真真切切地过上了好日子。“就说门口这条路吧,直接连着牙赤公路,是2015年通车的。有了这条路回到我霞浦水门老家只要一小时左右,不像以前基本要花上一天时间。”钟丽眉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钟丽眉为到访的大伙泡上一壶福鼎白茶,细数着件件民生幸福事。
“现在这个房子是2014年搬进来的,一共三层半,两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以前和小叔子一家还有长辈十几个人住两间房,可以说是天差地别。”钟丽眉感慨道。
这些年,因为有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名头,赤溪村旅游业风生水起,三层半新房就成了钟丽眉一家开民宿的“本钱”。除了开民宿,家里还种白茶,钟丽眉的丈夫通过贴息贷款购买了价值十几万元的农用车服务村民发展白茶产业。
白茶是赤溪的支柱产业,全村418户几乎都种茶。2021年以来,在村党支部引导下,赤溪村将全村茶园标准化管理,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打造生态茶园,统一约定“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施有机肥”等,茶叶品质大幅提升。目前,赤溪村生态茶园达2200多亩,人均茶园1.2亩。
增收的可不只钟丽眉一家。她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茶农民宿”,正好赶上好友曾庆兰在贴春联。不同于往日,曾庆兰要求丈夫将自己贴春联的全过程都拍摄下来,剪辑、上传,流程娴熟,一段推介民宿春节特色的视频顺利完成。曾庆兰说:“去年,我们家民宿也开业了,游客更多了,白茶卖得更远了。”
近年来,赤溪村念好“山海经”,推动白茶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将种植采摘、制作加工、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又破解群众就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增值收益不高等问题。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3650元,增长到2024年的3万余元。
安居乐业,孩子的教育也不落下。钟丽眉一家是畲族,享受民族政策帮扶,两个孩子在村里读完村小后,都去宁德市民族中学念书。“有助学金,还有各种帮扶,我和弟弟念书没花什么大钱,上大学还有助学贷款。”大儿子钟源说。
脱贫致富的赤溪人生活有盼头,发展也更有新视野。“我学的是能源动力专业,希望毕业后能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相关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钟源说。
生活在幸福赤溪,不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钟丽眉婆婆周美珠今年70岁,见证了赤溪从贫困到振兴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家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每年都给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村里卫生院的设备很全,医生都有外出培训,医术也很好,我们在这里生活很安心,也很开心。”
不再只忙于生计,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钟丽眉参加了村里的畲歌队,经常参加演出,乐此不疲。“要用畲歌传唱党的好政策,唱出我们赤溪人幸福新生活。”钟丽眉说。
“山哈歌言又来唱,又唱赤溪好地方。脱贫致富政策好,我们感谢党中央……”采访结束,口中的福鼎白茶毫香蜜韵,耳畔的动听畲歌幸福绵长,长安新街清晰可见地延向远方,那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赤溪人阔步前行的方向。
来源:闽东日报 记者 张文奎
编辑:刘宁芬
审核:邱祖辉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福鼎赤溪:十年奋进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