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探访历史古县的民间文物保护之路

2017-03-20 10:59 来源:宁德网 茹捷

修缮后的许公大夫庙

修缮后的许公大夫庙

游客参观霞浦半月里畲族博物馆。徐烽

游客参观霞浦半月里畲族博物馆。徐烽

宁德网消息(记者 茹捷 通讯员 陈清 岳怀俊)  文物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早在西晋时期域内就已设县的霞浦(当时称温麻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民间文物。如何在发展经济快速的同时,维护好这些“民间瑰宝”?霞浦县从政府到民间正共同努力着,全力解决着文物保护中的“新与旧”“保护与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重视不够 民间文物遗失严重

在霞浦县溪南镇上砚村有一座明代古庙,供奉的是五代后周时的许公大夫。村民告诉记者,在二三十年前,庙里的古物很是不少。不仅有400多年前精雕的檀木人像,还有不少祖辈流传下来的铜镜、铜炉和牌匾等老物件,甚至连庙里的柱基都是雕工精美的铜器。但由于长久以来,村民保护意识并不强,这些老物件就随意摆放在大门敞开的庙内。

随着九十年代后,古玩热的兴起,该庙迎来了“浩劫”。先是文物贩子来到村里以废铜的价格收走了铜制柱基。接着,窃贼也频频光顾这座庙宇。今天丢个铜炉,过一段丢个铜镜,甚至供奉了数百年的许大夫雕像也在一天夜里“不翼而飞”。但此时,村民们对古庙失窃并不在意,认为丢的都是一些没用的“旧物”,都没太当一回事。直到2015年,村民吴忠良在镇里办事时无意中了解到,庙里供奉的许公大夫居然是一位五代后周时期在抗击海盗中牺牲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事迹在县志和一些史书中都有记载。而村里这些年失窃的老物件不少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吴忠良回到村里把这情况一说,村民们这才知道,原来多年来不受重视的“旧物”,居然还是文物。幡然醒悟的村民们立即将庙里仅存的一些古物进行了妥善保存。

“其中,最具有价值的是一枚由明末隆武年间礼部制的官印。我们也找人问过,但只认出了上面‘都督官防’等个别字样,官印具体用途不明。这几年,也曾有人出过数十万元的高价向村里收购该印,但都被我们拒绝了。这个印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吴忠良说。

目前在吴忠良等热心村民的带动下,村里对许公大夫进行了修缮,并对庙里的老物件进行保护。但由于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原因限制,后续的保护和文化挖掘工作对于这个人口400人左右的小村来说,力有不逮。“希望上级文物部门能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吴忠良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只是上砚村,在霞浦,由于早年保护意识不强,民间古建筑被破坏和古文物遭盗窃和变卖的情况并不鲜见。

政府引导 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霞浦历史底蕴深厚。在县域内不仅有多个新石器时代遗迹,而且西晋时的温麻县就设在霞浦。同时,由于海上交通便利,唐宋时期霞浦的海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这使得霞浦民间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早年群众对于文物缺乏保护意识,不少民间的文物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一些具有极强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低价变卖,甚至破坏。”霞浦博物馆馆长吴春明说。

吴春明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几年前,他了解到大京村一户村民家有一个清代官窑的瓷瓶,当他多方打听来到该农户家中时,这个瓷瓶却已被村民以200元左右的低价出售给了文物贩子。在吴春明的记忆中,这样的遗憾事为数不少。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给文物保护带来影响的不仅是文物遭到变卖和盗窃,还有不科学、带有破坏性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曾经出现文化古村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板路改造为水泥路,而将古民居推倒重建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令吴春明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在霞浦博物馆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民间古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从2015年起,霞浦县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上每年投入300万元,并逐步加强了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在此推动下,农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

“以崇儒乡樟坑村的畲家大厝为例。早些年,我们博物馆找到村里,希望将畲家大厝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但村里怕麻烦拒绝了。随着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2015年村里却自发募集资金,并在我们的指导下,对大厝进行保护性修缮。”吴春明说。

虽然,近年来群众对民间文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但民间文物的保护仍任重而道远。吴春明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将文物保护也纳入重要工作范畴,加以重视。同时,也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和热心爱好者加入到民间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毕竟一件文物的形成都经历了数百数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保护不当,可能就再也没有了。”吴春明说。

探索新路 保护与开发并重

走访期间记者也发现,在霞浦,一些历史古村已开始探索如何更为有效、合理的进行文物保护。溪南镇半月里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村通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新路子。

半月里村,是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纯畲族村落,至今留有独特的畲族古建筑风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丰富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的半月里村,村民不懂得保护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为此毁掉了5座古民居。”半月里村畲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雷其松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一名浙江人来到村里,买走了上百件村民祖传的老物件,有的一件只卖八九元钱,很是可惜。

随着老物件越来越少,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这样挥霍“祖先”遗留下宝贵遗产的做法极为不智。为此,村里一方面广泛宣传畲族文化,加强村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充分挖掘和保护该村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传统民俗。完成了入村古官道、村口广场整修、文物保护馆的修建和部分古建筑物的仿古修复,并对16座古民居危房进行抢修。

半月里村80多户300多名村民还集体入股,成立半月里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进行支配。其中,大部分利润用于该村畲族文物和文化的保护,另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

近两年,半月里民俗文化公司还与旅行社签约,以线下或线上APP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游客半月里村一日游。通过民俗表演、篝火晚会等具有畲族特色的活动,让游客体验畲族村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半月里知名度不断提升,不少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掀起了一波古村旅游热。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如今的半月里村,村民们早已不需要再以低价出售文物换取微薄的收入,而是实打实地享受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可观“红利”。

责任编辑:刘宁芬

关键词

民间 霞浦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