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谈书堂话旧

2018-02-23 09:39 来源:宁德网 阮以敏

谈书堂遗址

谈书堂遗址

上书村林氏支谱谈书堂记述

上书村林氏支谱谈书堂记述

宁德网消息(阮以敏)谈书堂坐落于古田县大甲镇上书村,原名觉真堂,乃村民祭祀之所。南宋庆元三年,朱熹为避“学禁”之难,客居古田杉洋蓝田书院讲学,村人仰慕其才德而延请在此谈书论道,因此更名谈书堂,朱子曾亲题“谈书堂”匾额,笔力遒劲,酣畅淋漓。由是道德文章,薪火相传。后人亦有以“谈书书院”相称,但大甲乡邻仍称谈书堂,更感亲切。

据上书村《林氏支谱》之《清乾隆乙酉年募建谈书堂序》记载:“……地经过化便是名山,此玉田东路之所以异于他乡,虽西魏无可高驾乎其上。浣溪书院独编形胜,东则如程漈(即今之鹤塘镇程际村)兴贤书院,三阳(即今之杉洋镇)则东西斋如蓝田书院,而吾乡之谈书堂遂并驱诸名区而馨闻古今矣。原为真人肇其迹,额曰‘觉真堂’。至宋文公朱履蹄云,红溪载雨,更而题之曰‘谈书堂’。墨迹淋漓,草木润三春之色;砚池活泼,山川泽一客之妍。先贤足迹,片土芬芳,而祀亦仍其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乡进士、例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正堂许子春撰写的《纂修旧序》;清光绪三年(1877年)春,举人、奎光书院掌教、例授文林郎分发浙江布政使司经历吴步青撰写的《序》,均有简要提及谈书堂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

谈书堂占地面积近十亩,背靠山岗,面向歪头峰,四周围墙包围。堂前悬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所作的《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一方面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强调修身、处事、践行做人原则。正门外另有坪近2000平方米,供学童活动。右前方40米处有一口水井,供学堂使用。左侧山丘有一棵朱熹讲学期间亲栽木笔。传说这棵木笔树很是怪异,每年只开花三朵,有顽童几度欲折枝砍根,翌日重又复原,这一故事至今流传。清代古田名士、恩贡郑文堂于咸丰甲寅(1854年)夏游谈书堂,有感而发《咏木笔》诗一首:“含烟木笔向天开,闻道文公手自栽。谁识庭前勤灌溉,斧斤几欲砍根荄。”

谈书堂于南宋以后因年久失修而塌陷。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坐午向子兼丙壬,六扇七柱两展槢杠梁露伞,以垂圣迹不朽。内祀朱文公圣像并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或指觉、正净三世佛)、伽蓝神、先祖、真人诸位宝相。谈书堂有林氏二十三世祖守宝公喜捐金鸡湾良田以为崇祀、香烛之资。

元代以前,闽东书院以民办为主,元明两代,官方加强对书院控制,同时出现官办书院。到了清代,书院以官办为主,民办书院逐渐走向衰亡。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乡人题捐重修谈书院,上书村《李氏族谱》记载:“……其堂庙高二丈一尺六寸,中座阔三丈一尺六寸,深四丈一尺一寸,小厅左右阔二丈一尺。”其后毁于战乱,具体年份不详。乡邻敬仰先贤遗迹,对谈书堂的归属有所争执,曾告到县衙。清光绪二年(1876年)时钦加五品衔、补用分府摄理古田县正堂丁策勋审结,判决原址重建,村民共用。主体建筑单层土木结构,三间并排。中间为佛堂,众姓供奉。朱文公圣像恭奉左祠,右间空旷留作村民打斋、烧香、宴会之所。当年十月初三日,由李氏公立石碑为证,保存至今。民国十九年(1930年),谈书堂被飓风刮倒,一度荒芜。现址仅遗留部分柱础、瓦片,围墙墙基尚存,墙内宽30米,深24米,总面积720平方米。民国三十二年,乡人在其旧基重建一座简易“伽蓝堂”,供奉伽蓝神、弥勒佛。

福建的书院始于唐朝,延续到清末,有1200多年历史,多建在远离尘嚣、风景优美之所,或借寺、观、祠、庙而设。多以地名、先贤或办学宗旨命名,有书院、文馆、草堂、精舍、斋、堂、社等之称。谈书堂地处上洋、谈书、谈书店等自然村中心地带,既幽静又方便邻近乡村学童。历史上谈书堂作为求学之所,学生多是自愿慕名投师而来,且来者不拒,来去自由,学习“四书”“五经”,诗文词章之类。谈书堂周边地貌山形如片片着地莲花,被称为莲花宝地,因先贤朱熹履迹并亲题墨宝而流芳。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六月,有高僧过谈书堂,与人倡酬,留下诗篇。

其一

觉真易额谈书处,理学从中仔细看。

逢水萍踪开俎豆,避人车辙护衣冠。

无端山峙双擎柱,有数峰回百倒澜。

画藻棁头重洁祀,莲花着地坐如盤。

其二

十年对客询名胜,梦想何如眼前看。

有道人馨还致祀,方山子隐孰遗冠。

壶天吾价僧都幻,日午峰奇涧更澜。

鸡黍留情分手后,夏云缥缈结成盘。

诗歌讲述了谈书堂的演变,朱熹理学的光辉,赞美山川秀丽、草木青葱,以及表达对先贤的敬仰。这莲花宝地还有许多传说,据说在其西北约200米处原有一口砖瓦窑,每当点火烧窑时,风云突变,不出三天必定降雨。因谈书堂地处着地莲花花心,莲花怕火,而水能灭火,保护谈书堂。另有一说,明朝建文帝遁入空门逃难宁德,明成祖朱棣派兵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凡祠、寺、院、观、庵、堂等等一律查抄。一队官兵沿宁古古官道一路搜寻而来,所经之处无一幸免。当官兵临近谈书堂时,山弯处骤起一层厚厚雾幕,把整座谈书堂笼罩起来,浓雾让谈书堂逃过一劫。至于朱熹亲题“谈书堂”匾额,传说是民国后期有一货郎夜宿谈书店客栈,闲来无事,临窗远眺,遥见对面山坳金光闪闪,很是好奇,摸近一看,原来是谈书堂废墟上,“伽蓝堂”悬挂的“谈书堂”木质鎏金匾额发光,财迷心窍的货郎便顺手牵羊,半夜逃之夭夭,从此谈书堂仅存朱熹唯一真迹匾额下落不明。

上书村乃古田与宁德交界地盘,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钦加五品衔赏戴花翎、特授宁德县正堂寇宗华,即在钟洋臭坑村天然泉水口,号分水亭处立石碑为界,“东至本县城八十五里,西至古田县谈书村十五里。”上书村下辖上洋、谈书、谈书店、岭上、马亭、炭窑、拱桥头等自然村,取上洋、谈书组名,分北境、上南境、南境。谈书村先祖自大甲林峰村迁居,以林峰鹏程境为名:鹏程村。后取“家存万卷书”诗句,名家存村。最后还是因谈书堂而定名:谈书村。谈书店村本无村落,因是宁德古田古官道必经之路,先民建房开店、开客栈,聚集成村。还因宁德古田之间往返至此,恰是一天行程,成为有名驿站。谈书堂居高临下,可见古官道蜿蜒而过,多有文人墨客或专程或顺道拜访。

因为先贤过化,理学薪传,教化之风大开,上书村耕读文化氛围浓厚。历朝历代尊师重教,办学兴村。村民知书达礼,热情好客,勤勉有加。时至今日,遇见师长,仍肃然起敬,行礼尊称“先生”。政界、学界、商界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且均有建树。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风水 前塘村 风水林 林氏 前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