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愿以“清茶香” 引回家乡人

——记古田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圆圆

2018-04-19 15:22 来源:宁德网 陈莉莉,龚键荣,杨远帆

宁德网消息 (见习记者 陈莉莉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暮春四月,一路驱车到达古田县吉巷乡韦端村,一座占地1500多亩的茶叶家庭农场便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三清湾。这里海拔850米左右,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从山底排列而上,李树、桃树错落其中。

“今年农场将有三大突破,茶叶加工房将建成投产、茶青产量预计超过100吨、芙蓉李迎来首次丰收。”年仅30岁的李圆圆是这座农场的主人,返乡创业5年,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将农场办得风生水起。

溯源,时光倒流

201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李圆圆,怀揣着闯出一片天地的梦想,前往上海,经过两年的拼搏,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农村长大的李圆圆,总是不自觉地关注着上海周边的农业发展。“优质的农产品在上海售价很高,相反,老家高品质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仍十分有限。”这引发了李圆圆的思考。

此时,李圆圆的父亲给远在上海的女儿带来了一个消息:省农科院专家在韦端村实地调研后,认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很适合种植茶树。这个消息,唤起她的一段儿时记忆——爷爷曾梦想以茶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深思熟虑后,返乡创业的想法越发坚定,她开始利用假期往返于上海和老家两地。

2013年,李圆圆开始了跨行创业前的知识储备,为了学知识、学技术,她参加了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茶叶专业学习班,系统学习茶园的管理、规划,茶叶的生产加工、茶树的理论知识,几番前往武夷山,向当地的茶场“取经”。年底,农场正式在工商局注册成立,李圆圆成为古田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主。

追梦,知易行难

选择茶种前,李圆圆对茶叶消费市场做了详细调查,根据岩茶需求不断攀升的形势,决定种植岩茶。尽管她为创业做足了准备,但一路走来仍是荆棘遍布。

开拓荒山,首难是修路。“老人家都说,这荒山是村里的‘龙脉’,动不得,便不让施工队进山,然而没修路前,一下雨山路便泥泞不堪,想进农场很不容易。” 要致富先修路,李圆圆觉得修路势在必行,便动员全家不断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打感情牌、说政策,反复几个月,才说服村民。三年后,12公里左右的水泥路直通茶园。

茶苗选种,难在育苗。2014年开春,新种的茶苗成活率只有五六成,损失了80万多元。“当时心里特别焦急,细心呵护茶苗,却换来一个沉重的打击。”李圆圆说,她一度不敢上山巡视农场,消沉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冷静下来的李圆圆,认真对比研究,默默为来年的补种做准备。

养茶护茶,最难是技术。2015年冬,刚踏入农场的李圆圆发现,漫山的茶树经过寒潮后都变成了“红色”,难道茶树都冻死了?李圆圆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于是分外小心地挖出一棵茶树,一路直奔古田县茶业管理局寻求帮助,通过部门引荐,李圆圆在福州专家那里寻来救治茶树的药方。

圆梦,有志竞成

“创业艰难,但坚持下来,总就会见到光明。”李圆圆说道。

2016年,农场采摘加工制作的第一道茶,为李圆圆赢得宁德市第七届茶王赛的一个金奖和两个名优奖,这对孜孜追求品质的她来说,无疑是强心剂。

“去年产精制茶1万斤左右,产值一百多万元,农场效益慢慢上来了。”李圆圆欣喜地说农场的布局是“头顶戴帽子,中间系腰带,脚底穿鞋子”,头顶种一些桂花、香樟树,让茶叶吸收这些植物的香气,中间、底部用绿化树装饰,再种一些一年四季不同的水果。现在,农场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共有茶树750亩、林木400多亩、水果300多亩。

“今年茶青产量超过100吨,配套建设加工房,有利于进一步把控茶叶品质。”李圆圆介绍说,之前茶青需要运到武夷山加工,免除长途运输后,茶叶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在这五年里,李圆圆的创业经历让她先后获得“宁德市优秀创业青年”“宁德市三八红旗手推荐人选”等称号。她希望,未来能凭借家乡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思路,建设一个集农业发展、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场,从而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

“通过发展农场,我想让更多人发现家乡的产业优势,循着这股‘清茶香’回乡创业,共建美丽家乡。”李圆圆说道。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李圆圆 农场 茶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