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古田银耳半世纪的变与不变

三代菇农守望一朵菌菇,见证“菌花”在古田大地绽放

2018-06-18 14:59 来源:宁德网

1-2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陈莉莉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文/图夏至已近,天气逐渐转热,银耳生产进入淡季,在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的一座“智慧”菇房里,负责人叶建洪却忙着将新一批银耳菌棒放上床架,等待出耳。得益于智能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银耳全年全天候生产已经不是问题。叶建洪一家三代人均从事银耳种植,他们传唱了一段银耳家族产业的佳话,同时见证了古田银耳产业50余年发展历程的变与不变。

半个世纪以来,古田银耳产业变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生产技术,不变的是古田食用菌人的勤劳奋斗、开拓进取。

段木上的产业萌芽

食用菌最早的人工栽培方法为“原木自然引种法”,产区被严格限制在有天然种源的山区。古田县菇农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引进银耳菌种,采用段木打穴接种栽培,模拟食用菌在自然界的生长环境。

叶建洪的爷爷、年过八旬的叶玉春是古田较早一批以段木栽培银耳的菇农,他对生产流程记忆犹新:“砍回来的木材截成约一米长的段木,用凿子打穴,接入菌种后按井字型堆叠,菌丝培养成熟后,将段木人字形架起,放置在天井、空房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叶玉春一家九口人吃的是地瓜饭,配的是咸菜,栽培银耳为他们家解决了部分生计。“当时不敢大搞银耳生产,就连小贩也是悄悄进村,拿着一个不大的袋子,挨家挨户询问收货。” 叶玉春说。

由于段木栽培的银耳产量极低(每立方米木材仅产450克干耳),且生产周期长达3至7个月,经济效益十分有限,聪慧的古田人一直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栽培技术。

1977年,银耳瓶栽技术试验成功的消息从古田传出。菇农利用罐头瓶装木屑栽培银耳,尤其是瓶内种耳、瓶外“开花”技术的突破,克服了破瓶取耳的问题。经对比,瓶栽银耳产量比段木银耳提高15至20倍,生产周期缩短至40天左右。从此,古田银耳逐步进入商品化生产。

叶玉春眼见瓶栽银耳的朵型更大、产量更高,也加入瓶栽银耳的大潮中,他东拼西凑了300个瓶子,在自家灶台上搭了一个简易高温灭菌灶,就这样开始转型到瓶栽生产。

1979年,古田县银耳干品产量6.8吨,生产规模尽管没有巨大的飞跃,但是菇农的生产基地逐渐从林下、天井、庭院转移到农舍,银耳产业静待“蝶变”。

袋栽银耳的发源地

瓶栽技术获突破以后,创新成果接踵而至,先是古田菇农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后又引进棉籽壳试种银耳取得成功。

银耳袋栽技术省去了瓶栽的繁杂工序,以聚乙烯塑料薄膜袋替代瓶子,灭菌后打孔接种,以卧式排架出耳,每袋可长银耳4至5朵。

“袋栽银耳的产量非常大,广受菇农欢迎。”叶玉春说,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银耳生产规模扩大,他的大儿子叶下洋接棒成为家族的第二代菇农。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农产品被大量摆上集市,古田银耳市场逐渐解冻,叶下洋和村里的其他菇农生产热情高涨。

由于食用菌袋是新鲜物件,市场上少有供应,年轻的叶下洋像许多菇农一样,用熨斗自制。遗憾的是,自制袋子密封性不佳,导致银耳棒的细菌感染率非常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食用菌袋可批量生产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昔日作为高级滋补品的银耳走进了千家万户,简陋的栽培场所和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银耳生产需求。于是,一些菇农开始将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或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建起土木结构的银耳专用栽培房。

“专用房的硬件条件和简易菇棚相比有明显提升,对银耳产量和质量都大有帮助。”此时,叶下洋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专用菇房,银耳生产从一年3批次扩大到5批次,一跃成为村中的银耳种植大户。

银耳专用房的推广使用结束了在农舍内栽培银耳的历史,为古田县银耳栽培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至2000年,古田县累计建成银耳专用栽培房8000座,银耳干品年产量突破1万吨。

新菇农的“智慧”追求

“传统银耳专用房的温湿度需要手动调节,精度不高且费时费力,为什么不引进更为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智慧菇房’呢?”说这话的是叶家的第三代菇农叶建洪。

2015年,古田县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叶建洪成为这项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获得50万元专项补助,用于引进带有智能综合监控系统的菇房。由于这种菇房可自动监测并调节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银耳可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

今年初,叶建洪又在古田县率先引进配备可视系统及物联网控制系统的“智慧菇房”,享受古田县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专项补助资金70万元。相较于上一代菇房,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在系统前端控制菇房,还可利用电脑、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控与操作。与此同时,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观看菌菇的生长过程,令采购者更加放心。

目前,叶建洪设在沂洋村的生产基地完整保留了银耳专用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以及“智慧菇房”,立体呈现了古田食用菌生产条件的变革。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古田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从原辅材料供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到科研、机械设备、技术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古田银耳产业加快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古田食用菌产量80.77万吨鲜品,生产产值51.68亿元,其中银耳产量35万吨,占全球90%以上。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银耳 菇农 栽培 菇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