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扶贫路 菌业兴旺奔小康(5)
——古田村级“抓党建 促脱贫”工作掠影
凤埔乡苏墩村
一任接一任干 一年比一年好
在党群议事长廊,苏墩村党支部书记周开灼(右三)正与村民讨论村务。
(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夜幕降临,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的党建文化公园好不热闹,村里的妇女伴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老人们在亭子里聊着白天发生的新鲜事,新建的夜景工程为这个库区移民新村增色不少。
1958年,为支持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建设,苏墩村实施整村搬迁,新建库区移民村。60年间,苏墩村9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用好用活库区移民政策,推进新村建设一年更比一年好。
苏墩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周开华,他开创了一项不成文的制度——“书记晨巡”。当年,村民们背井离乡,面对的是陌生荒芜的环境,不免失落不安,甚至心生消沉。今年85岁高龄的秦凤妹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库区移民,她犹记得当时一家四口仅分配到一个房间,生活过得很艰辛。
为了解开群众的心结,周开华晨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巡逻,大路小路走一遍,挨家挨户访一访,谁家的老人生病了,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及时帮助解决。
巡逻过后,周开华又马上带领群众投入到新居建设、发展生产中。渐渐地,大家对移民政策多了理解,终于能安下心来重建家园。“书记晨巡”这个好传统被传承至今,后来村两委和部分老党员也主动加入到“晨巡”队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周开灼说:“扶贫先扶志,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每一届党支部是如何扶出我们移民百姓的脱贫志气、脱贫信心。”
在党建文化公园里,有一座亭子原本只是村民饭后闲聊的地方,后来为了畅通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渠道,方便老百姓议事、评事、说事,苏墩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将它打造成“党群议事长廊”,形成“党群晚议制度”。比如,前阵子议定的村内夜景工程建设,就是在此征询了村民意见后,最终获得一致的认同。
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苏墩村党支部才能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墩村党支部即提出党员带头开山种果、搭棚育菇。到目前为止,全村群众已发展食用菌专用房300多间,果园近300亩。村集体也通过建设50间食用菌专用房、入股水电站、鱼塘外租等,实现从“空壳村”到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的巨大转变。
在村里的公告栏上,记者看到苏墩村60年脱贫攻坚成效一览表,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内的村民人均收入和村财收入一目了然,从一穷二白到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苏墩村的变化令人欣喜。
周开灼说,当年因搬迁建新房时,老村党支部书记建议在相邻的房门之间搭一座“过雨亭”,这样家家户户都能有个照应,矛盾心结拿出来说一说就能雨过天晴,不曾想“过雨亭”真的成为苏墩村“心齐人和、风正气顺”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