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鸳鸯缘何恋此溪?——古田县大甲镇邹洋村鸳鸯栖息地保护见闻

2021-02-08 11:12 来源:闽东日报 龚键荣

毛艳丽的鸳鸯在邹洋溪自在嬉戏(监控视频画面)

洋村鸳鸯栖息地核心区

护鸟员”阮须池在靠近溪谷的山林里投放饲料

宁德网消息(记者 龚键荣 文/图)

从古田县大甲镇镇区驱车不到2公里,就来到了邹洋村鸳鸯自然保护小区。入冬以来,50多对来自北方的鸳鸯陆续飞抵邹洋溪栖息,悠然自得地在绿水青山间嬉戏觅食。

“这些美丽的鸟儿已经连续7年到邹洋村越冬,它们早就把这里当作是‘第二故乡’了。”2月5日,在邹洋溪边的观鸟屋,最早发现鸳鸯栖息地的阮须池老人指着不远处的溪谷说。

●鸳鸯现身溪谷   一场护鸟行动展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双入对的鸳鸯是浪漫爱情的化身,深受大众喜爱。可由于鸳鸯生性机警,栖息地又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大家对它既熟悉又陌生。

2015年秋冬之交,年过七旬的阮须池在村庄附近公路闲逛时,无意中发现一群体型中等的水鸟在邹洋溪的一处水潭游弋。

为了避免惊扰这些罕见的鸟儿,阮须池轻手轻脚地爬下山坡,凑近看了许久,发现这些羽毛鲜艳华丽的鸟和自家枕头上绣的鸳鸯有几分相似。

带着惊喜和疑惑,阮须池叫上村秘书阮养广来到现场再探究竟,同时对照网络上搜索到的有关鸳鸯“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扇状直立羽”的描述和照片,印证了此前的猜测。

“鸳鸯飞到邹洋了!”阮须池兴奋地和乡亲们分享了这则消息。很快,周边村庄的群众闻讯也赶到邹洋溪,一睹鸳鸯的风采。

一连几天,发现鸳鸯的事情成为大甲镇街头巷尾热议的新闻,不过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由此产生。“胆小”的鸳鸯屡被观鸟者的热情所惊扰,四处乱飞并发出尖细的鸣叫,邹洋村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邹洋落脚,这是一种缘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留住它们。”邹洋村党支部书记阮庆钦向村民呼吁。

话音一落,邹洋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人人争做“护鸟员”:不往溪里倾倒垃圾、污水;在办红白喜事时不在鸳鸯栖息地附近放鞭炮、奏乐;开车进村时不按喇叭;劝导外来观鸟者勿大声喧哗,与鸳鸯保持较远距离。

在咨询有关专家后,村民了解到鸳鸯预计在邹洋溪停留几个月的时间,冬季中后期可能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于是纷纷自发捐赠稻谷、玉米粒等,用作投喂鸳鸯的饲料。

最早与鸳鸯结缘的阮须池主动要求担任“饲养员”,他在连续投喂一周后发现,虽然人还是难以接近鸳鸯群,但是投放在溪边的饲料明显变少了。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每隔两三天,鸳鸯种群数量就会增加,至年底邹洋溪共吸引了30多对鸳鸯。

转眼到了2016年4月,天气转暖,鸳鸯渐渐飞离邹洋村,返回北方繁殖地繁衍生息。看着恢复平静的邹洋溪,阮须池老人有些失落,又充满期待。

●爱鸟成为共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邹洋溪属于敖江流域古田县九溪大甲镇邹洋段,清可见底的溪水从两山间流过,水草丰茂、鱼虾可见,啁啾鸟鸣不时传来,足见生态环境优良,但远去的鸳鸯能否再现此地?

2016年10月初,闲不住的阮须池又来到邹洋溪,当看到几只鸳鸯振翅从水面飞向空中时,他高兴极了,却不敢笑出声来,生怕惊了这些可爱的生灵。“鸳鸯真的飞回来了,它们把这里当成家了!”阮须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很激动。

这一年,来邹洋村观鸟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村里从并不宽裕的村财中拨出一笔资金,用于采购饲料、高倍望远镜,搭建投喂饲料管道,设立“鸳鸯栖息地,禁止鸣笛”等警示牌,建设道路围栏,尽最大努力为鸳鸯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阮须池的带领下,记者从一条羊肠小道走到喂食点,这里近处杂草丛生,远处林木茂盛,距鸳鸯栖息地数十米远,具有较好的隐蔽性。按照惯例,阮须池每天上午9时30分、下午4时各投喂一次,当饲料通过长长的管道滑向溪谷时,鸳鸯霎时群起腾飞,争相抢食,水面荡起层层波纹。

为了保护鸳鸯,邹洋村还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先是建设观鸟屋,配备专门定制的双孔定焦望远镜,由阮须池担任管理员和讲解员,又在鸳鸯集中栖息的地方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影像在观鸟屋的电视屏幕上实时显示。

专门打造观鸟平台的用意既是“堵”又是“疏”,这里视野开阔,与鸳鸯栖息地距离适中,既可满足游客观鸟的需求,又不惊扰鸳鸯。阮庆钦告诉记者,近几年邹洋村鸳鸯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证明这个举措是必要和可行的。

邹洋村干部群众自发保护鸳鸯栖息地的文明之举,引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古田县政府批准将邹洋村鸳鸯栖息地及周边6.76公顷区域列入自然保护小区进行管理,市、县林业部门下拨资金作为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在宁德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阮毅等市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大大甲镇野生鸳鸯保护力度的建议》;古田县人民检察院在公路边设立公益宣传栏,宣传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警示案例……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风尚,邹洋村干部群众争当“护鸟员”“劝导员”“讲解员”,用心用情守护鸳鸯栖息地,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具体实践。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