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 大民生——古田县首创互助“孝老食堂”,开启农村养老新模式
古田县委改革办 丁衍林
古田县聚焦特困群体供养和生活兜底保障,瞄准山区农村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用餐的“急难愁盼”,在城东街道利洋村、桃溪村等10个村试点探索建立“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互助“孝老食堂”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有效地解决老年人“一日三餐”无人管的难题,进一步健全了养老体系。相关改革经验做法被人民政协报、福建日报、中新网、学习强国、东南卫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并在省市民政会议上作经验分享。目前,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列入2021年县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投资1398万元建设60个,已完成投资1118万元,建成运营48个,12个在建,全部建成后预计解决1800名老人就餐难问题。
一、做好“三项举措”,由试点探索到规范运营。一是在场所整合上“突出实效”。在前期摸底和自行申报的村中,优先选取需求量大又具备条件的村,充分整合、挖掘利用村内的幸福院、老人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养老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由县民政部门牵头统一对餐饮场所进行修缮布置,确保“孝老食堂”安全舒适、经济实用、环境优美。二是在日常事务上“齐抓共管”。既村委会管理和老人自我管理相结合,并鼓励居民互助、个人自愿原则参与日常管理、公共卫生、烧饭做菜等工作,引导老人做好宿舍、个人卫生和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既有效缓解“孝老食堂”运行压力,又营造“家”的氛围。三是在资金筹措上“多方争取”。按照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解决一点、社会爱心捐助一点、老人自身承担一点的方式,积极争取各级各方资金,用于场所的建设改造、义工厨师的补助、食堂日常燃料费用、老人自付不足部分等,统筹解决资金保障问题,做到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对于特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失能等“八类人员”,县财政每人每天补助6元,有效推进“孝老食堂”建设工作。
二、建立“三项制度”,由个别举办到全面推广。一是创新制定食堂等级评定标准。从“基础条件、硬件设施、内部管理、服务提供、社会评价”5个方面进行规范,分1A到5A 五级评定,每年由县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卫建委牵头评估1-2次,动态认定等级,作为兑现慈善资金奖补的依据,起到物质奖励和经费补充的作用。二是探索建立梯度价格体系。建立收费价格管控机制,综合群众承受能力、市场供求状况、自身经营成本等因素,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收费标准。目前,大部分村月缴费分为三个档,90岁以上老人150元、8类优待对象300元、其他老人400元。三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服务收支管理实施细则》,在村委会账户设立“代收款—互助孝老食堂”会计科目核算,由村财务对食堂收入和支出建立台账,每月公布收支、捐工捐款捐物情况,乡镇、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资金审核监管,确保食堂事务规范、公开,运行有条不紊。
三、引入“三类资源”,由“吃饭管饱”到“全面养老”。一是引入文化资源,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延伸拓展互助孝老食堂功能,配备阅读室、文体室、娱乐室等场所,免费提供茶水服务,老人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日常文化娱乐需求。二是引入康养资源,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结合农村幸福院建设,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参与互助孝老食堂适老化改造,把养老床位“搬”进食堂,并提供照料服务,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探索机构养老与居“村”养老融合发展。结合村卫生保健室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村医介入食堂管理,与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医疗机构协议建立绿色通道,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体系。三是引入校园资源,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开展中小学校与“食堂”共建活动,建立协作劳动实践关系,举办活动、开展慰问、温暖人心,让少年儿童在开展助老工作中传承文化,体验劳动教育,让“食堂”成为学生感受社会的“学堂”,同时也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青春的活力,激活健康向上的心态。目前,古田县共有10所学校作为开展“孝老文化”劳动实践活动试点校。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