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观察丨大桥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
炎炎盛夏,走进古田县大桥镇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棚,却感到阵阵清凉,这里不见菇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的是温控智能化设备。“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5.0版本‘温控菇棚’,用雾化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人工喷水,使银耳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并能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公司总经理杜昌铿介绍说,公司目前共拥有17项专利技术,5个知名品牌商标,已成为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龙头企业。
大桥镇是古田县传统的银耳主产区,近年来,当地发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在全镇银耳前端、中端、后端中选择骨干企业,组建大桥镇银耳产业链党建联合体,并通过成立产业链大党委、龙头带动、政企联动等方式,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社、村党支部、农户等开展“1+N”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合作社)提升党建水平和企业发展。
产业链大党委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导师团队和农科院教授多次到中小型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其在菇棚加装喷淋装置、恒温装置和大功率排气系统等,大大改善了银耳种植环境,提高银耳产量。同时,在技术上指导部分企业转种利润空间较大的本草银耳,在产业链大党委的带领下,2020年至今,闽豪食用菌合作社示范推广栽培本草银耳30万袋,新增产值300万元,新增利润60万元,实现该合作社扭亏为盈的局面。
与此同时,大桥镇还积极通过党建引领的模式,将惠民服务保障串在产业链上。以天天源公司为例,公司建立了《本草银耳种植规程》,并将该规程通过“星创天地+合作社+农户”的链式推广模式,依托“科技特派员+导师团队+企业技术员+农户”的链式创新团队,采取“产业链大党委+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公司制作菌棒,接种后委托农户带回按标准化进行种植管理,采摘之后再由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6元进行回收,保障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并逐步引导广大菇农的生产过程向专业化、精深化发展,延长了银耳的产业链,助推古田银耳产业向高质、高值化发展。目前,实现直接带动上下游企业7个,银耳种植户58户,带动农户户均每年增收10万元,解决了6位贫困户、62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新增产值达580万元。
“产业链党建联合体,联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体系,要自觉当好‘联产带农’的主力军,只有牢固树立‘一户不落’的理念,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才能充分发挥好联合体‘联’的优势,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大桥镇党委副书记陈素烨说道。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杨远帆 陈娅烽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