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古田新闻

古田观察 | “小菌菇”背后的“大产业”

2023-08-09 17:41 来源:瞭望

“只要你吃过银耳,那么你大概率品尝过来自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银耳。”

从福州出发,沿京台高速进入被称作“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宁德市古田县,山路崎岖,路旁整齐码着一排排保温隔热大棚及菇棚,呈现出食用菌种植的勃勃生机,不负美誉。

古田是全国袋栽银耳的主产区。2022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91万吨(鲜品),产值62亿元,产业链总产值235亿元。其中,银耳栽培超过4亿袋,产量超过38.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

而随着产业集群效应的逐渐凸显,食用菌产业在当地乡村振兴版图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公开数据显示,古田县全县农业人口中70%的家庭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活动,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农民现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小菌菇”名副其实地托起了致富“大产业”。

“县域工厂化”的古田模式  

凌晨四五点,山间的晨雾未散,郑仁江便戴上手套走进菇棚,照看自家雪白质厚的一朵朵银耳。

古田银耳


银耳生长对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民间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之说。古田,闽越胜境,森林茂密,翠屏湖日日散发着的水蒸气以及天然形成的湿热气候,让银耳这种菌类得以茁壮生长。  

这些年,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耳这种需要精心呵护的菌菇品类已经可以在人工养殖下一年收获4-6次。这背后的关键,不仅在于环境和技术,更赖于种植经验及传承。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郑仁江的祖辈便傍依着翠屏湖种植多种菌菇,到了父亲那辈,他家已经拥有了4个菇棚。也正是父辈们背着竹筐一次次地上山采菇、到当地集市卖钱,才支撑起家里的开支,让菌菇种植的技术传承下来。  

到郑仁江这代“接力”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起初二十多岁的他本不想留在家中继承父业,决定奔赴大城市独自闯荡,哪怕同样是做菌菇生意。但不久后他慢慢发现,家乡的菌菇产业越来越红火,村里通了路,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这让他决心返乡创业。

郑仁江和他种植的银耳


几年时间内,郑仁江将原先父亲盖的4座菇棚扩建到了16座,慢慢又升至37座。生意看似红火,但是郑仁江清楚,低买高卖的二道贩子会抢走村民的利益,农民始终处于产业链的底端,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2016年,已经成为当地村长的他决定创建公司,在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下,舍去中间环节,直接与全国各地的商超、农贸市场进行合作供货。也正是在此时,他与同样回乡创业的表弟黄忠生一拍即合——一个有丰富的土地、工人资源,一个有充足的科技、文化知识,两人决心将古田菌菇产业不断壮大。  

慢慢地,公司形成了从菌菇种植、作物运输,到工厂加工、前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员工也从起初的四人,发展到了上百人的规模。  

在政府支持下,公司还在当地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联合村民一起种植银耳、从事菌菇产业。“种植完后,统一进行烘干、加工、销售,所有的社员一起参与分红。我们以社员为单位,一个社员可能有四五口人,现在有两百多户社员。”黄忠生介绍。  

总体来看,古田县本地生产的银耳从拌料、下料、培养基,到高温消毒杀菌、种母菌、培养种植,再到采摘、烘干、包装销售,整个产业流程都可以在本地完成。县内开发生产食用菌品种达38种,“县域工厂化”的古田模式已然形成。  

不过,尽管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些产业带上的未得到解决的痛点却始终横亘在人们心上,如农户们获利空间相对小、银耳市场窄、消费者认知度低、产业品牌附加值弱等。古田银耳的受众也长期以长江以南为主,长江以北广袤的市场始终难以广泛触达。  

为此,郑仁江、黄忠生、县里的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起“小菌菇”的“新路子”。新需求与新机遇  

彼时,县里农业合作社对接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各地的商超、农贸市场、深加工工厂等,这些销售渠道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账期过长。“基本上是三个月,有的甚至是半年到一年。”黄忠生说。  

为了拓展账期更短的销售渠道,2020年,黄忠生开始自己摸索短视频与直播,公司也逐渐将视线转投电商,在抖音电商上注册了@中菌食品专营店 的账号,几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中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中菌”),决心做大电商事业。  

“平台提供培训,让我们能快速学习如何运营账号。”此外,黄忠生还表示,在抖音,只要没有发错货或者其他品控售后问题,发出后14天左右就能收到货款,大大缩短了回款时间。  

短短两年后,中菌在抖音电商销售的体量,就已经和传统渠道持平。“今年1-6月,通过全域兴趣电商,我们就卖出了60万单的古田银耳产品。”对比线上与线下销售占比,黄忠生直言,“从去年的大概3:7,到今年反过来变成7:3了。”  

销量只是一方面,黄忠生说,“对我们农民来说,稳定的收入才是前提,通过抖音电商增加了销量,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在口袋里。”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全域兴趣电商,则能够直面原产地供货,买到更实惠的产品。比如一款供货中间商渠道的银耳,合作社供货价格是二十多元一斤,但最后对方销售给消费者时是一百多元一斤,同样的产品在中菌直播间售价维持在二十多元一斤。

中菌公司菇棚内,摆满整齐排列的菌棒和银耳。

“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原产地的食用菌能够多样化应用到各个场景上,比如银耳不单单是拿来炒蛋或是做银耳羹,我们做视频教程教大家银耳可以搭配水果、牛奶、酸奶进行DIY。”不少消费者在账号下的评论区称,“还没这么吃过,可以试试”“真是开了眼界”……

黄忠生进一步表示,“我们现在不仅是初级加工的一个产品,还深加工,生产了打开就能吃的鲜炖即食银耳羹。”

入驻抖音电商至今,中菌主要是和达人合作,两三年的时间中,与中菌合作的主播达人超过了百位,其中不乏像东方甄选在内的直播间。在达人们的推广下,高品质的新鲜菌类得以走出大山,推向全国。

黄忠生认为,“这其实是很好的电商生态链。抖音尽好平台的责任,我们商家只要尽好供货品控履约的责任,达人只要保证带货履约的能力,相当于铁三角。”

让更多好的农特产被看见

当然,不仅是银耳,也不仅是中菌。

在这片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土地上,肥嫩鲜美的竹荪、猴头菇、羊肚菌、赤松茸、姬松茸等更多品类的菌菇产品正从抖音电商走向千家万户。

“95后”女孩田小宇(下称“小田”)大二时认识了她现在的爱人——她是大学生,他初中毕业。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千里迢迢跟着爱人回到福建宁德的农村。

“这里和福建沿海地区不一样,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从贵州大山走进福建大山,小田总开玩笑说,她是被老公“骗”过来的。两人回乡后,养过竹鼠、养过鸡,都赔了,欠下80多万债务,最难的时候又生了宝宝,生活压力很大。

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那时候我们村里还有周边的古田,很多人家都在种菌菇。”小田开通了抖音,尝试记录农村生活。当时,她所在的屏南县里正在搞农村电商培训,刚出了月子她就跑去学。“后来,村里人就经常看到我拿个手机,像个憨憨一样在村里横冲直撞。”小田笑言,“我不靠颜值,也不拍段子,就在各个菇棚里拍菌菇原本的样子,展示我们高山原产地的优势,给大家讲一朵菌菇背后的乡土故事。”

“小田姑娘”推荐菌菇


小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普及菌菇的专业知识和福建特色的煲汤文化,很多网友表示买了菌菇不知道怎么做,小田就把散装的各类菌菇直接搭配成汤包,并把煲汤的过程一步步拍下来,推出了一款适合现代人快节奏需求的菌汤包产品。  

汤包里面有虫草花、鹿茸菇、香菇、鸡松茸、猴头菇、羊肚菌、白松茸共7种菌菇,销量慢慢上来后,也带动了种植端的良性循环。“之前村民们种植菌菇大多是零星分散的,不知道一年该种多少、能卖出去多少。但是在全域兴趣电商平台上,菌汤包的热销使一些相对比较小的菌菇品种也有了更加稳定的收购渠道。而像羊肚菌这种已经供不应求的,还需要面向全国的种植户去收购。”小田表示。  

对她来说更重要且长远的考虑是,“零散的初级农产品很难在市场里卖个好价格,但是我们的品牌要是能做好,那就会形成长期的、循环的收益线,卖出好价格,再去种植收购更多好农货,把盘子越做越大。”  

从电商销售到分拣、打包、发货,仅是围绕着这一个直播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直接带动了周边接近300多人的零工就业。同时,小田也在尽自己所能培训孵化更多乡村主播,帮助她们成长起来,让更多好的农特产被看见。  

“看着更多家乡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产品通过我的店铺销往大江南北,看着更多年轻人在乡村有活可干,就觉得我这一路的坚持都是有意义的。”8月3日,在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发布会上,小田如是动情表示。  

近几年,“山货上头条”助农项目逐步拓展升级。为了更深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项目从聚焦“区域专项主题助农活动”升级至“助农产业扶持”,并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助力对象。项目负责人魏盈盈介绍,今年上半年,随着货品补贴和专项资源的投入,抖音电商里食用菌类目获得了销售增长,整体GMV同比增幅达122%。其中,福建优质的菌菇雪耳借电商“出山”,该省食用菌商品销量同比增长178%,商品款数同比增长117%。与此同时,福建省销售食用菌的农货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91%。  

新渠道无疑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刻改变。一方面,通过短视频、直播、商城、搜索等全域兴趣电商模式,食用菌消费市场供需两端被更全面地链接起来,为当地农货打开了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另一方面,平台以专项扶助和培训指导带动了一批“新农人”打造乡土品牌IP,并以长期规模化运营助推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而促进了产业带链条不断迭代完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照新分析,农产品电商,尤其是借力全域兴趣电商的发展,不仅是推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扩张、推动特色产品结构优化的新举措,更是培育特色产品品牌、拓展产品价值增值空间、加速产业带形成的新动力。  

借此有理由相信,这朵“小菌菇”,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生发更多的想象。

来源:瞭望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关键词

香格里拉,扎西,尼玛,藏族,藏刀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