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食用菌之都”书写产业升级新“菇”事
近日,走进福建省古田县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菇房,一排排菇架上,万朵银耳之花如牡丹绽放,长势喜人。智能设备喷出的超声波水雾氤氲缭绕,给娇嫩的银耳均匀加湿。公司总经理张家巧介绍说,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并调节菇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使银耳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晟农公司进一步研发出冲泡即食的冻干银耳羹等快消品。张家巧以网名“银耳姐姐”直播带货,每天直播3小时,最多时有1000多人同时在线。“传统银耳羹熬制时间长,上班族很难便利享用。深加工解决了这个痛点,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家巧说。2023年,晟农公司创产值9000万元。
“银耳姐姐”的故事是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菇农在智能菇棚里观察银耳长势
地处闽东山区的古田县素有“中国食用菌之都”美誉,是公认的“世界菌业之窗”,已驯化开发生产食用菌栽培品种38个,其中又以银耳最负盛名,年产银耳超过38.5万吨,占全球银耳产量的90%以上。五十多年前,正是古田人民首创的人工栽培技术,让银耳从曾经的珍稀贡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古田县通过推动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菌菇生产,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菌棒生产、食用菌培植、产品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2023年古田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农民现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的贡献。
几代人共育食用菌产业富民花
据了解,古田县先后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等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五次浪潮”。20 世纪 60年代末,古田农民开始椴木栽培银耳;70年代中后期,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和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 年代末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等创新技术的突破。
这里有3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不仅有成熟的食用菌袋栽技术、先进的工厂化设施、富有经验的研发及生产团队,更实现了全县围绕食用菌产业链构筑的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原料供应、菌种生产、菌包加工,到产品销售,都有专业企业服务,普通菇农要做的只是提供场地、成本,管理好出菇环节,把好产品质量关。食用菌产业成为古田县的一项富民主导产业。
如今,在拥有30多家富有活力的民营食用菌科研所的基础上,古田县又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建立专业的菌业研究院,为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
创新打造现代食用菌产业高地
目前,古田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路径,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园、菌种科技园、银耳产业链示范联盟、食用菌文化博览园、菌业人才专家研究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食用菌产业高地。
员工在银耳加工生产线上严把质量关
记者在位于吉巷乡的福建淑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银耳专家姚淑先根据药食同源的原理,选用十几种中草药组合成培养基,开发了新一代滋补珍品“本草银耳”。本草银耳的研发生产掀起了古田银耳新一轮的生产浪潮。古田银耳栽培培养基主要原料从单一的棉籽壳拓展到增加使用莲子壳、玉米芯、中药材等,使银耳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大幅提高。目前,该县本草银耳种植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广泛应用。天天源、康亿达、三优农业生物科技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由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农户在自家菇房负责栽培管理,公司按照成品率支付代培费。这种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银耳生长期极其娇气,对环境和人工管理技术要求很高。康亿达公司选择了近1000户菇农代培银耳,凤竹村的胡克成夫妇都是栽培银耳高手,他家有30多间菇房,与公司签订代培协议。他们代培的银耳成品率保持在98%以上,结算单价都达到公司制订的每棒1.29元的最高标准。这两年他家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
精深加工丰富消费者味蕾体验
以银耳、香菇、猴头菇、鹿茸菇等为原料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刺激着消费者的味蕾,不断丰富人们的消费体验。在古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中心展厅,近百种由当地食用菌企业开发生产的精深加工产品,如FD冻干银耳羹、有机本草银耳、猴头菇粉、素食预制菜、食用菌调味料、山珍菌汤煲、银耳曲奇、银耳面膜等,令人眼前一亮。三优农业生物科技公司与台商合资研发生产的素食预制菜、菌菇酱、猴菇银耳羹等受到消费者青睐。
素食预制菜等食用菌深加工产品
“古田县是全国最大的银耳生产基地和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几十年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模式,民间积淀了深厚的食用菌文化。”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说。由于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古田人不仅特别擅长种菇,而且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食用菌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商界弄潮儿;也正是他们让银耳等山珍“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家喜爱的大众食品。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程天赐 文/图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