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蕉城新闻

蕉城科技扶贫发力“最后一公里”

2016-03-14 11:14 来源:宁德网 郑雨桐 颜凑

1-6

研究大黄鱼养殖技术。

宁德网消息(郑雨桐 颜凑 文/图)蕉城三都澳海面波光粼粼,蕴藏着无限的希望。

近日,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养殖户崔立盘笑开了脸。连连喜获丰收,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靠大黄鱼养殖,我去年收入达到了约50万元,今年我要再加把劲!”崔立盘告诉笔者,他养殖大黄鱼10多年了,可以说一切生计都维系在大黄鱼上。这些年,多亏了镇里科技扶贫特派员的帮助,如今他的养殖效益是越来越高。目前拥有200多箱网箱,大黄鱼约50000多条。

原来,早些年的时候,这一片的群众主要依靠打鱼种地过活,出海打鱼风险极大,而农作物也主要是地瓜等廉价经济作物,加之三都澳旱地多、水田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三都澳以大黄鱼(黄瓜鱼)著称,自古价值便很高,民间称为“金圣鱼”,在旧时有“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说法,其珍贵可见一斑。但这种鱼很难驯养,仅依靠捕捞也难以脱贫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在“大黄鱼之父”刘家富等专家的致力研究下,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刘家富也将这一技术无私公布教导于当地群众。崔立盘便是这第一批收益的群众。

可海上养殖并非简单的事,除了天灾,各类不断出现的病害也困扰着渔民养殖。特别是高温夏季和寒冷冬季,都是大黄鱼发病的高峰期,稍有不慎,损失极为惨重。崔立盘告诉笔者,2002年因为高温季节病害,他损失了五六十万元,至今心有余悸。

所以对于渔民来说,技术是他们十分需要的,他们一直渴望着农技人员前来帮扶。但是农技人员人手有限,来一趟并不容易。可时间不等人,所以过去渔民常常病急乱投医,“发明”了许多土方子,比如拿大蒜加饵料来治病,还有拿地瓜来当药方,这些都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去年12月,三都镇成立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来自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的14名专家成为科技扶贫特派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陈佳便是其中一名特派员,别看他年纪轻轻,可经验十分丰富,经常帮助渔民解决养殖问题。

“大黄鱼养殖是一门技术活,鱼病防控常让渔民伤脑筋,防控不好容易爆发。比如肠炎病,是大黄鱼常见的养殖病害,容易导致鱼死亡。所以我们一直在考虑技术人员如何与渔民衔接,最快最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陈佳告诉笔者,以前曾目睹渔民因为鱼病害一夜返贫,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渔民防控风险。

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扶贫特派员就住在三都镇,渔民遇到麻烦,24小时都可以及时找到他们。

“我们养殖户希望有事能找到技术人员,不能光是下来走马观花,我们需要时他们不在,他们送下来的我们不一定需要。”养殖户林吉城说道。以前也有许多技术人员下来进行帮扶,但往往都是走个形式,实际意义不大。但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扶贫特派员就很好,随时可以找他们,他们也知道渔民们的需求。

“从上世纪80年代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后,目前我们已经培育第四代大黄鱼。”除了病害防治,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致力于大黄鱼新品种培育。大黄鱼的价格与色泽、条形密切相关,优劣差价超过一半,新品种与养殖户的“钱袋子”密切相关。

除了选育大黄鱼新品种外,他们还帮助养殖户丰富养殖品种。这两年他们推广的条石鲷,去年养殖100多万尾,每公斤价格达到120多元,为群众带来了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设立了农民科技夜校、图书馆,针对渔民的需求,邀请国内一流专家授课,授课的内容都是防治鱼病的,很实用。同时,他们还利用4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培训手册,包含25种常见病害病症、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养殖户只要对照手册,一目了然。

靠着养殖大黄鱼,许多渔民摆脱贫困。目前三都澳区域有30多万框网箱,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经济基础的渔民可以从事养殖,没有成本的可以从事缝制网具等工作。

“农村是人才的洼地,扶贫需要引智借脑。此前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大多集中在农技、科研院校等机构,僧多粥少,我们的创新之处就是拓宽选派渠道,让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参与进来。这些年,依靠科技培育的大黄鱼和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三都澳摆脱落后面貌。”三都镇党委书记黄尚晃说道。据摸底调查,目前三都镇还有180户贫困人口,许多是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其中一些养殖户因养殖蒙受重大损失重新返贫。对于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三都镇也通过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这一模式,聘请农技人员挂钩帮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以入户结对子的形式当贫困户的“智囊团”,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这些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小,更需要“智囊团”为他们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大黄鱼 渔民 养殖 特派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