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籍艺术家余祚坤戏曲雕塑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以手代笔 以泥代墨
宁德网消息(颜凑/文 甘源摄/图) 2018年5月7日至5月19日,“京韵——余祚坤戏曲雕塑当代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吸引了许多文艺爱好者前往参观。余祚坤的戏曲人物雕塑作品凝聚了人文思考和艺术气质,他的作品在塑造上注重保留拿捏塑形的痕迹,凹凸隐显的肌理和瞬间形成的塑痕营造出一种意象之境,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造型观和审美情操。
中华戏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其程式化的表演、符号化的造型给予艺术家无限的创作空间。国家大剧院致力于推出以表演艺术为题材的优秀当代视觉艺术展,旨在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通过举办个展来支持和鼓励艺术家们更多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当代艺术作品中,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尝试。
余祚坤出生于蕉城区洋中镇的一个小乡村,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自然之道是我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和向往,我创作的源泉都是成长经历的时间记忆。”余祚坤告诉笔者说,小时候的春耕时节,他在田里捉泥鳅,看着牛踩过的田土,那份来自力量与力量之间摩擦的张力和痕迹,是作品呈现生命的精彩。他记得,小时候的老房子边上有片梨园,梨花时节,当夜晚虫鸣交响时,月光照在梨花上呈现出自然的美。于是,他将这份美移植到《洛神》的头上去呈现: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十几年来,他一直在找寻泥土这种“养育万物以生命”物质的性格,他选择以泥塑方式来创作京剧主题系列铜雕作品,来自乡间最早的美学体验中对节奏韵律的感知,出自戏剧的一招一式,人间百态,构成了最初的印象。通过不断摸索,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呈现最初的感动以及留存于脑海的记忆印象,以手代笔,以泥代墨,在作品上留下时间的痕迹和真实的印记。
余祚坤正是以“得意而忘形”的写意手法将戏曲表演中的“刹那”凝固为永恒。正如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策划总监曾辉先生在艺评里写的:意象观在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提出“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余祚坤的雕塑基调是用写意的手法,却有着写实的基础,将从对象中抽取出的意象凝聚成型,而简笔更增添了雕塑的视觉张力,抽取出京剧“脸谱化”的装饰意味,更赋予其多样态的当代意象和形式特质。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