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海上“渔城”迎来改造升级新机遇
宁德网消息(周思颖) 8月2日,笔者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看到,养殖户周瑞发正带着技术人员,乘着快艇在新划定的养殖区内航行,测量养殖面积,准备建造新型塑胶渔排。
随着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的过境,蕉城区许多传统木制渔排受损严重,在三都澳内仅大黄鱼养殖网箱破损约3.5万框,损失约1.05亿元,传统养殖的弊端随之暴露,也引发了各界对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注。
与传统养殖户遭受重创相比,在此次台风中,全区所有新型塑胶渔排几乎“毫发无损”,让许多传统养殖户对这种环保型的新型渔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殖户周瑞发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周瑞发在龟鼻码头附近海域渔排养殖区建造了132框的传统木制渔排,养殖大黄鱼,每年收入50多元。“当时是按抗台风15级的标准规格建造的,但经过多年的养殖,受到海水腐蚀,每年都会有损耗,抗台风能力随之减弱。每年光维修加固,就要花费2万元左右。今年还没来得及加固,‘玛莉亚’台风来临,木制渔排居然全部被风浪打毁了,损失20多万元。”周瑞发说。
在周瑞发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其位于龟鼻码头附近海域的养殖渔排。在这里,笔者看到,整个海域内的传统木制网箱几乎“全军覆没”,海面上四处漂浮着被台风打散的木板、泡沫浮球等。
“现在我决定放弃这里的木制网箱渔排,在白基湾合法养殖区内重新划定面积为3.8公顷养殖区,正在申请海域证,计划建造4米×4米规格的400框新型塑胶渔排。”周瑞发告诉笔者,这片养殖海域,由于长期的无序化养殖,造成海水污染严重,每年鱼病频发,已经无法开展长期养殖生产了。
周瑞发跟笔者算了笔账,一个4米×4米规格的传统木制网箱,造价约1000多元,每年加固维修的情况下寿命也只有5年左右,而同等规格的新型塑胶网箱,虽然造价达3000多元,但却能使用10年以上,而且废旧的网箱还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再加上政府的资金补贴,实际成本上两种网箱差不多。
眼下,有不少养殖户与周瑞发一样,积极主动支持政府的海上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传统渔排转型升级。
“现在,塑胶渔排的优势被许多养殖户熟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前来咨询购买新型塑胶网箱。但是目前市场上塑胶网箱种类繁多。对于养殖户来说,塑胶渔排是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如何选择适宜的网箱和浮球,成了他们改造渔排的关键问题。”专门生产加工塑胶渔排的金贝尔(福建)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颜阔秋说。
除了养殖户,生产企业同样存在技术难题。在颜阔秋看来,生产加工塑胶网箱,并不是简单地运用塑料材质进行制造,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工程,需要在产品规范上有一个“准入机制”,否则会造成整个行业的无序发展,从而形成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咨询了蕉城区有关部门。据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海洋与渔业厅对新型塑胶渔排相关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只有符合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销售产品。同时,供应商负责产品的技术等相关问题,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验收审核,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让广大养殖户放心。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