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蕉城新闻

蕉城漳湾:务实赶超,工业重镇再奏发展强音

奋进新时代 聚焦新宁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乡镇篇

2018-12-21 14:52 林尹

微信图片_20181221110402

漳湾全景

宁德网(林尹)东临三都澳、西毗工业园、南依东湖塘、北接下白石,温福高铁、衢宁铁路、沈海高速、沈海复线南北贯穿,闽东路、天山路、疏港路、天德路海陆相接,7、8、9、10号5万吨级码头运输繁忙,这就是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务实赶超的工业重镇——漳湾镇。

改革开放40年来,漳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教育水平向城区趋近,村民日益感受到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感,一幕幕红火场景,一个个“华丽转身”,无不体现着漳湾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激情、力求先行的魄力。

如今,围绕服务千亿产业集群、全力致力乡村振兴这一发展目标,漳湾镇党委、政府全力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城市发展供地要素,为实施市委“一二三”战略而奋斗不止。

微信图片_20181221110421

漳湾8号、9号码头 黄钲平 凌凯 摄

服务项目 千亿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从一个普通城郊农业镇,到如今的千亿产业集群,短短的十多年间,漳湾的变化令人赞叹。

2008年3月,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入驻漳湾,成为漳湾工业园的第一个“金娃娃”,千亿产业集群由此起步。

从2011年8月8日正式开工投产,到如今短短7年多时间,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堪称“宁德速度”的代表。2017年,该公司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人民币,创造税收10亿元人民币以上,消费类锂电池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也落户漳湾。也是经过短短7年,这个植根闽东的企业已是四海名扬,成为令人赞叹的“独角兽”,并于2017年在A股成功上市。

随后几年,联德冶金新材料项目、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等一批原材料生产企业、中国智造企业纷纷入驻漳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产业发展高潮。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项目兴区、产业富民,加快产业发展是解决漳湾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外出打拼的群众返乡创业。”漳湾镇党委书记巫白表示,一个个“金娃娃”的落地,给漳湾的赶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代,新气象。今年,新能源和上汽宁德基地项目配套企业,年生产200套大型机器人智能装备的宁德思客琦项目、博发公司等一批中国智造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喜百年自动化仓储物流中心、福建省压力管道元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相继开工建设……如今的漳湾,产业兴镇的合奏曲正渐入高潮。

微信图片_20181221110415

漳湾港交通便利

务实拼搏 确保项目兴区顺利实施

短短几年,随着中心城市(区)南城北工的工作部署,漳湾镇区54.5平方公里的辖区全部纳入中心区,项目供地要素保障成为漳湾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2015年,中铝宁德蕉城40万吨铜冶炼基地项目落户漳湾。漳湾镇在市、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区部门的强力支持下,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在一片海域养殖塘上,完成了1500多亩的征地收海及填海造地工作。

征海造地创造了宁德速度,体现了宁德干部强大的执行力,展示了宁德干群队伍的精气神。2018年6月30日,中铝宁德蕉城40万吨铜冶炼基地项目按期点火试车,创造了全球铜冶炼企业第一的投产速度。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漳湾镇全体干部群众的勇于担当、务实拼搏精神。

随着产业的兴起,各类工作千头万绪,漳湾镇干部的工作量日益增大。

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大部分人在惬意享受午休时光,漳湾镇的干部们仍在加班加点。即使在周末两天,漳湾镇干部也放弃休息,忙碌于各项工作的落实。

为了确保项目推进,漳湾干部默默付出。在征地过程中,实地测量必须深入山林,有时一去就是一天。由于毒虫蚊蚁较多,满头满手“包”的窘境,几乎每一个干部都曾经历过,甚至有干部还因被蚊子叮咬严重而住院。

正是靠着这股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精气神,漳湾镇先后完成征地收海68000多亩、征迁房屋2800多座、征迁坟墓2600多坛,从而确保了项目兴区战略的顺利实施。

微信图片_20181221110424

重点项目落户漳湾 阮晓昕 郑维伟 摄

关注民生 专注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曾经的漳湾,在人们记忆中是“镇区乱而脏,交通绕弯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这些老画面已成为了历史。如今,生活宜居、交通便利的新漳湾正以城市次中心的形象在宁德中心城区的东北侧展现。

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承重“龙骨”。这些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漳湾始终走在前列。闽东路、学院路、金马路、福宁北路及仙蒲路、天山路、天德路陆续建成使用,漳湾镇乡村道路已从1993年的10公里发展到目前的80多公里,一条条宽敞畅通的大道宛如血脉,将漳湾与中心城市连成一体。与道路一同来到漳湾群众家门前的还有7条公交线路。除官沪、鸟屿两个海岛村外,市区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漳湾镇域,使村民也享受到了城市公共公交的便利。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用地。随着征地工作的推进,“老来谁养”的问题成为了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民有所需,必有所应。在市、区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失地养老保险已惠及漳湾全镇农民。2014年7月起,漳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85元,进一步织牢了养老保障网。数据显示,漳湾镇每年为失地农民争取到养老保险金已达2700万元,涵盖约3万多人口,每年有7000多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受益,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近年来,漳湾镇围绕破解“上好学难”问题,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至鳌江村、北至雷东村,漳湾镇由南到北布局了10所中小学、幼儿园,并先后投入教育资金4亿多元,新建了蕉城区第一、第二实验学校,南埕村幼儿园,溪口村幼儿园。同时,漳湾镇还在自有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近1000万元实现镇区所有学校操场塑胶全覆盖。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漳湾镇连续3年获全区重视教育乡镇第一名的好成绩,漳湾中小学教学质量日益趋近城区水平,得到漳湾群众的赞誉。

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漳湾镇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戚继光抗倭横屿大战古战场遗址、恩泽塘——戚公斩子等故事发源地的旅游开发悄然启动;随着世界最大、可用于实际航行的仿古大福船造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得以进一步地挖掘和传承。

微信图片_20181221110419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刘细秀

抢抓机遇 项目引领打造特色小镇

随着上汽、新能源、中铝铜冶炼配套产业的落地,漳湾镇区周边人口将急剧增长。“可以预见,随着中铝铜冶炼、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的投产,衢宁铁路宁德北站的运行,漳湾镇区周边人口将达13万人左右。”巫白说。

抢抓机遇、因势利导。漳湾镇将立足并发挥产业人口聚居带来的积极效应,把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失地农民转岗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村居配套服务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效应、造福民生。

被列入世界“非遗”的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迄今已有650年历史。“福船文化”已成为漳湾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为进一步实现文化与产业完美融合,漳湾镇将在镇区东南侧全力打造福船文化小镇。

目前,漳湾镇已着手镇区的整治规划,在控规中预留用地作为福船文化产业园,并启动修规和建筑设计。漳湾镇将以此为载体,扎实推进近中期规划建设,传承中华传统技艺,打造临港工业园区的文化核心区,以“一缕乡愁”吸引更多高尖端人才入驻临港工业园区,为宁德市的发展、树立宁德品牌夯实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新镇区暨福船文化小镇的建设,将为千亿产业集群提供商业配套服务、文化服务,让千亿产业园区的白领、蓝领人群来得了、住得下。”巫白说。

同时,漳湾镇还计划在福船文化产业园内设立军民融合基地和海洋文化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福船市场从渔业扩展到旅游和教育研究领域。目前,漳湾镇已与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研究会等建立了联系,进行产学研合作。

精准扶贫 连家船民实现上岸定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精准扶贫这条路上,漳湾镇党委和政府勇于作为,让鳌江村的连家船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过去,白天一张网,晚上一张床,是蕉城区漳湾镇鳌江村1270多户以船为家的船民生活状况。

上世纪60年代,该村船民开始陆续上岸。2012年,船民安居工程的启动,让最后一批154户船民告别了“水上漂”的生活。

“没想到,如今我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10月11日,在蕉城区漳湾镇鳌江村村民连细坤的家,一座占地60平方米的三层半楼房里,新式家具、电冰箱、洗衣机等应有尽有,说起如今的新生活,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现年63岁的连细坤,以前一直过着海上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2016年7月他才住进了如今的新房,在岸上有了个安稳的“家”。

“祖孙三代9个人挤在一条1.2米宽、8.5米长的船上,天气好时,才能开船捞点小鱼,吃喝拉撒全在船上,生活真的太苦了。”回忆起幼时的海上漂泊生活,连细坤记忆犹新,“遇到台风时,船无处停靠,一家人担惊受怕。”

上岸是连家船民与社会接轨的开始,生活方式与思想改变,则是连家船民们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关键性一步。如今,经过村“两委”多年的帮助,大多船民都已适应了岸上生活。

为了解决船民上岸就业问题,从2013年开始,鳌江村村“两委”按照市场需求,主动引领村民养殖海蛎等水产品,帮助他们转产转业,使船民在安居的基础上,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乐业。

“我们正走在致富路上。”村民翁玉忠自豪地说。

(部分图片为本报资料照片)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