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打造海上新田园
宁德网消息(郭文辉 周思颖)自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以来,蕉城区通过分步骤打好“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的组合拳,力求走出一条依法用海、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努力实现渔旅结合、海清水净的海上田园风光的整治目标。截至目前,该区藻类清退工作全面完成,清退养殖面积51794亩、渔排103577口,清理废旧渔排12239口、海漂垃圾3983吨。
如今,三都澳海域,正绽放出蓬勃的绿色发展活力……
重拳出击
确保违养“清得走”
在蕉城三都镇区东北12.5公里处,有一座白匏岛,东临霞浦溪南镇,西对三都岛,南对青山岛,北对福安地界。
三都镇白匏村便是因该岛而得名,全村9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靠渔业养殖为生,养殖面积达12000亩,以海水养殖、捕捞,种植龙须菜、海带为主。
自去年8月全面启动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以来,蕉城区下定决心“全面清”,把矛头首先指向了全区5万多亩龙须菜养殖海域,以及海漂垃圾、废旧渔排、空排上。
随着清退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纠纷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白匏村这个地处福安、霞浦、蕉城交界区域的村子。
由于白匏村周边“三菜”养殖区域位于福安、霞浦、蕉城交界处,人员复杂,需三地协同整治。清海工作开展至今,虽经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多次劝退和清理,但该区域的“三菜”违法种养殖现象依然存在,给清海工作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且周边有蔓延苗头。
3月28日,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协调福安市、霞浦县协助蕉城区海洋执法部门依法对蕉城区三都镇白匏村附近海域“三菜”进行清理。此次整治行动共出动160人、船只20艘,各县(市、区)执法力量围绕白匏村周边与福安市、霞浦县交界海域,当日清理龙须菜2000多亩,有效打击违法养殖势力,积极推动海上养殖环境规范化、有序化。
创新模式
保证群众“安得下”
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不仅要做到“清得走”,还要保证群众“安得下”。
“把渔排都清了,重新规划好的海域,该如何安置呢?可不能让养殖户们没了‘饭碗’。”三都镇副镇长刘永裕说。
为公平分配海域养殖,三都镇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属于政府、使用权属于各村、承包权属于养殖户的原则,由各村按照用海指标向区海洋与渔业局申请海域使用权证书;各村取得海域使用权证书后,以优先退养户、村民竞标承包等方式分配藻类养殖用海,承包者与村委会签订养殖用海承包协议。3年后,面对全村群众开展海域抽签、竞标。同时,海域承包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将用于海域打桩布球,或返还给村民,形成多方共赢格局。目前,这项举措已率先在三都镇礁头村得以落实。
“今年1月底,村里进行了公开抽签,50多户养殖户以传统‘抓阄’的方式进行竞标。村里130亩藻类养殖海域,以10亩为1个单位划分为13个片区,按照每10亩每年6000元的价格,承包期为3年,优先退养户进行抽签、承包,承包者与村委会签订养殖用海承包协议,并向村委会缴纳6000元承包金(包括每年200元海域使用金)。”礁头村村主任林晓明介绍,目前,该村已一次性收取了养殖户两年的承包金,村财收入增加15.6万元。
今年48岁的陈由森,幸运地竞得10亩养殖海域,在正月便投入7万多元,欢欢喜喜地“下了水”。“塑胶浮球不仅美观,还很实用。最近天气温差大,等过上个把月,天气暖和了,就有收成啦!”他笑着说道。
“我们以礁头为试点,现正在总结经验、全镇推开,确保海域分配公平有序。”刘永裕说。
严控质量
把好设施安全关
新型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常常伴随着诸多不安的质疑声,新型塑胶渔排的下水也不例外。
“有的海域水流压力大,常常会压破塑胶浮球,投入这么多钱进行升级改造,真怕收不回本!”来自飞鸾镇下村的养殖户林久坎,一边忙着在自家养殖海域安装塑胶浮球,一边和笔者说道。
与养殖户不同,作为塑胶渔排生产企业的金贝尔(福建)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则对塑胶渔排生产行业的准入门槛忧心忡忡。“生产加工塑胶网箱,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工程,但随着养殖户对塑胶渔排需求量的迅速增多,许多企业在利益面前,纷涌而至,极易造成不良诚信等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局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承健说。
面对社会各界的种种诉求,蕉城区严把质量关,着力确保产品使用安全。
4月2日,蕉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区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委托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对辖区内的4家塑胶渔排生产企业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把好海上渔排藻类养殖升级改造设施质量安全关。
据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志国介绍,此次抽检工作的标准是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方案要求进行的,通过对海上养殖设施强度、尺寸、抗氧化性能等指标进行随机抽样检验,掌握相关产品的质量状况,回应社会各界对塑胶渔排稳定性和内在质量的关切,助力蕉城区海上渔排藻类养殖升级改造工作。下一步,该区将在做好海上渔排藻类养殖设施质量跟踪检查的同时,积极督促相关企业就标准问题进行拟定,强化对塑胶渔排适应性的推广和宣传,转变生产企业与养殖户的思想观念。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