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蕉城新闻

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以“碗”砌房 别样村庄

2020-08-04 16:44 来源:宁德网

p2_s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碗窑古村 (资料图)

p3_s

 游客游览碗窑古村民居 (资料图)

□综合  

“夯土筑房、匣钵垒院、桐花掩映、岭田悠然。”在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数口古窑址、作坊铺,错层叠建的传统民居,以及与古商道一起保存下来的风俗,展现着与众不同的乡村风貌。

碗窑村毗邻世界良港三都澳,因制碗烧龙窑而得名。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因瓷土到访于此、因手艺聚集于此、因商贸繁荣一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悠长而动人的匠人故事与商贾记忆。

步入碗窑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其他古村落不同,碗窑村的房屋墙体上镶嵌着一排排环状的棕红色物件,这种墙叫做“匝盒屋”,是由烧窑用的匣盒建成的,远远望去,墙体犹如麻绳编织的艺术品。

据史料记载,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带着当时先进的制瓷技术,由闽南泉州一带迁居于此,开创窑业。由于村子紧挨着山和海,祖先刚迁入时,没有生产工具,既不能加工石头,也无法生产砖块,造房子的原材料无从获得,聪明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就近寻找材料。

当时由于制碗需要大量的碗胚(当地称为“匣盒”),碗胚制碗烧两三趟后,就废弃不用,堆积如山的碗胚丢弃了又可惜,烧过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于是村民就地取材用来做墙体材料。利用匣盒砌筑的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有七八十厘米厚,隔热、隔音效果好,使得房屋内冬暖夏凉。

如果说“碗”房是平民居所,那么,“五梅花”古建筑群则是当地的“豪宅”。四座巨大的古宅,围着中间一座,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朵盛开的梅花,因此当地人称它为“五梅花”老宅。五座老宅均为一般明清风格建筑,院落宽敞,雕花精致,布局考究,既有浓郁的闽东地方建筑特色,又杂糅了闽南建筑风格,特别是梁枋、托梁、雀替、斗拱间的彩绘,复杂多变、气派非凡。

随着社会进步,碗窑村制瓷产业也同许多历史村落一样,经历了从起步、发展、繁荣到衰退的历史进程。而今,作坊、工厂虽已不在,但陶文化的深刻内涵却未消失,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得以挖掘,不断演绎出新时代的“窑村趣史”。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量人口扎根碗窑从事烧窑手工业,直至清末,碗窑曾出现大小100多座制瓷作坊,形成了蕉城区最早的工业雏形。建国以后,国营瓷厂的建立不仅向周边县市传授了制瓷工艺,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蕉城区工业贡献力量。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沧桑洗礼,如今,国营瓷厂已然倒闭,往昔繁华不在,村中留下更多的是遗址、遗迹。

在村中,有一个被称为“大坑”的地方,有3座龙窑遗址,其中两座损毁,一座保留完整。龙窑形如其名,像一条龙斜卧在山坡上。长达30米,两侧各有28个窑孔,用于添加松枝燃料。老人介绍,制作碗时,需要12个窑工。两侧共6个人烧,由于温度太高,需要两班人轮流生产。

碗窑当地人还一直保留着先祖从闽南带来的风俗,沿袭至今。碗板龙、白眉青狮、铁枝表演……每年元宵节吸引了隔壁梅田村等众多人围观,颇为热闹。“碗板龙”的身体构造就地取材,由平时窑中放碗的长条木板制作,龙头上点一根蜡烛。现在则更改为用LED灯,更加璀璨。

“碗知山语,窑箴千秋” 这正是大自然给予碗窑人民劳动智慧创造的概括,几百年的起起落落,兴兴衰衰见证一段历史,谱写一份承载。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