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蕉城新闻

四下基层 | 蕉城:孝老食堂飘出幸福味

2023-10-09 11:32 来源:闽东日报

“我每天都来这里吃饭,只要10元钱就能吃饱吃好,既卫生又便宜,非常方便!”家住蕉城区七都镇大厅村的陈大妈说。

“食堂每天根据老年人的用餐习惯调整菜单,口味适老化,口感以软烂为主。”七都镇五村联合孝老食堂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记者从蕉城区民政局了解到,2021年初,蕉城将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已有的“慈善幸福院”模式,按照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经过前后三批建设。目前,共建成标准互助孝老食堂124个,为2000多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


“家门口”有食堂


让老年人吃饱吃好




9月26日上午10时许,在七都镇五村联合孝老食堂取餐区,已经备好热腾腾的油焖虾、青椒炒肉片、炒茭白等菜品。食堂内部宽敞明亮整洁,防滑地垫、防撞条、楼梯扶手等适老改造十分贴心。午餐和晚餐时间,70多位来自邻近五个村的老年人聚集一堂,吃着营养丰富、价格实惠的“暖心饭”。

该食堂位于七都镇中心公园旁,由七都镇大厅村、黄厝村、官亭村、贝河村、浦源社区等5个村(社区)党支部共同领办,今年8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食堂面积2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2名老人用餐,每人每月伙食费为300元。

孝老食堂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还在努力与村民建立链接,不断延伸其他增值服务。

记者在赤溪镇江滨四村联合孝老食堂看到,除了提供就餐服务外,食堂内医药柜、冰箱、消毒柜等便民设备一应俱全,还在消防安全、监控设施和适老化改造等方面做足功夫,保障老人的安全。墙上一行行敬爱老人、赡养老人的宣传语,一张张老人就餐、参与活动的照片,营造出温馨敬老的就餐环境。

一些人性化的服务举措,也成为孝老食堂的加分项。赤溪镇联合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家门口就餐的问题,为充实丰富老年人生活,进一步增强老人幸福感获得感,食堂还建立了多功能休闲娱乐区,打造集就餐服务、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开设棋牌、阅读、休闲区域开放使用,定期动员老年人在闲暇时间参加活动,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对于很多年迈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出门买菜都感觉费力。为了让这部分老人吃上“孝老饭”,八都镇下坂村设立了“邻村送餐孝老食堂”,由村里的巡防队队员兼职送餐,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吃到热腾腾的午餐,既方便又暖心。



顶层推动


逐步实现全覆盖




孝老食堂自开业以来,丰富多样的菜品、咸淡适宜的口味、亲民的价格受到老年人好评。今后孝老食堂该如何更好地发展?蕉城正在积极探索。

今年,为继续深化推进孝老食堂建设工作,实现在2024年底前实现“互助孝老食堂”在全区有需求的村(社区)全覆盖的任务目标,蕉城区制定了《蕉城区加快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提出了4种助餐方式,除已有的传统集中就餐,还有中心村食堂送餐、爱心邻里寄餐、多村共建大食堂等模式。

9月26日,蕉城区在赤溪镇召开互助孝老食堂工作推进会,提出互助孝老食堂既要解决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也应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根据《蕉城区加快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实施方案》,各村将把办好孝老食堂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地制宜按照新建、改扩建、邻里寄餐、依托中心村食堂送餐等多种模式,结合本村情况,灵活选择助餐方式。同时,各相关部门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能,对每个通过验收的村拨付8万元,配足每年6万元的运营经费统筹用于厨师补助、管理等支出。

孝老食堂是公益事业,但也面临运营成本、市场竞争等问题。记者了解到,随着各地不断涌现孝老食堂,也出现场所建设不规范、食堂建成后未运营、运营后又停止运营、就餐人数过少等情况。对此,蕉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孝老食堂应该从办得起向办得好提升,不仅规模、数量、运营类型等都需要“提档升级”,与之配套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都应参与到对孝老食堂的管理和监督中,多方合力探索,用市场化手段为整体运营做增量,最终实现社会公益和市场运营的平衡。打造由互助孝老食堂、农村幸福院、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相结合、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图片:大梦蕉城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