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辉:领着大伙走出致富路
宁德网消息(张尚瑶 甘叶斌)11月3日,笔者走进熙岭乡塘后村,一派美丽乡村景象扑面而来。村文书吴瑞昂说:“张天辉领着大伙发展食用菌,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改变了塘后的面貌。”
“从小我就有梦想,那就是领着大伙走出一条致富路。”47岁的村支书、省劳模张天辉说道。
如何利用村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呢? 1990年,张天辉领着大伙试种了非木生菌白木耳喜获成功。“村里十来户乡亲种了6万袋,每袋能挣1元多钱,大伙挣了6万多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种菇技术传授给大伙。第二年,全村种的十多万袋白木耳都卖了好价钱。1995年,张天辉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之后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而村支书,他一干就是近20年。
在屏南,白木耳受到节气限制,一年只能在春夏两季种植,能否实现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呢?张天辉找到了秘诀。2005年,乡里率先在塘后村投入5万多元,扶持建立20个恒温棚,种植非木生菌白木耳20万袋;2007年,县扶贫开发协会给村食用菌协会10万元,在塘后村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点,请专家手把手教群众种菇。县农信社把塘后村列入信用村,每年提供近100多万元优惠利率贷款。村党支部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22名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张天辉带头给贫困户担保贷款,近20年,他担保了2000多万元,破解了资金难题。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进行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村“新、绿、亮、洁”。2013年,村里建立了屏南县高山食用菌创业园,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由此,塘后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张天辉的示范带动下,几年下来,这个山少地少的小山村,全村157户,几乎户户种菇,成为屏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2015年,全村种植白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500万袋,产值1500多万元。种菇户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30多位种菇“农民技术专家”,被浙江、广西、湖南等食用菌企业高薪聘走做技术顾问。
白木耳长出的“金银宝”越来越多:用白木耳下脚料种猴头菇,猴头菇下脚料可当柴火烧,火灰、菌渣还田……
张天辉告诉笔者,塘后村已经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协会。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