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酒戏文章 龙潭古村复兴
四平戏
宁德网消息(记者 赵巧红 叶陈芬 通讯员 陈孝眷 文/图)10月的屏南,已凉意逼人。出县城,一路驱车往东,伴着山野秋色,四十多分钟后,我们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熙岭乡龙潭村。
一泓溪水,从远古奔腾而来;临溪两岸,黄墙黛瓦,曲巷清幽深几许。龙潭村,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氏先祖陈善公从宁德陈山下(现东山村)迁入这里。当时龙潭村已有傅、杨、高、叶、周、韦等姓氏,但后来各大姓氏败落瓦解,只有陈氏家族在此开枝散叶。
岁月更迭,万物周而复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或迁入城市,原来十分兴旺的古村渐渐在寂寞中陷入破败。如今,留给龙潭的不过一台戏、一坛酒,以及一群人的古村复兴梦。
一台好戏唱悲欢离合
锣鼓齐响,曲声悠扬。
每当夜幕降临,四平戏在龙潭村俱乐部登台,咿咿呀呀的唱词在锣鼓声中传开,沉寂的村庄便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或驻足观赏,或参与表演,其乐融融。
四平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其表演艺术既古朴粗犷,又雅俗共赏,该剧种自明后叶传入屏南,凭借着宗族的凝聚力,四平戏在龙潭村传承了四百多年,至今已传十五代,戏曲的形态也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至今。作为独立戏种,2006年屏南四平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戏的传入最初只是为了演剧酬神。”现年81岁的村民陈官兜告诉记者,明朝时,陈氏先人曾到临水陈夫人神龛前祷告,求陈靖姑保佑其子孙兴发。此后,龙潭村陈姓日益兴盛,成为龙潭唯一的望族。明天启年间,陈志显、陈志现兄弟开始学唱四平戏,年年唱戏为陈靖姑贺岁,自此四平戏在龙潭村流传起来。
据龙潭村四平戏传承人陈大并回忆,上世纪90年代前,龙潭的四平戏在全地区都很有名,每年正月整整一个月都在外演出,宁德、罗源、福安各地跑。当时,全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台上演唱台下众和。村民便玩笑称“龙潭村的鸡牳都会唱四平。”
然而,戏曲的传承需要区域环境、区域文化来承载。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娱乐多元化,戏剧渐渐淡出民众生活。演出的邀约少了,四平戏艺人也大批衰老退班,后继无人,如何进行“活态”传承?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
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弘扬四平戏,屏南县先后成立挖掘抢救四平戏领导小组和“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领导、建立制度,重点扶持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并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旅游开发相结合,促使龙潭四平戏走向市场。
2017年初,随着文创产业植入龙潭,村两委决定复兴文艺剧团,培训新人,重新开班。
“刘文锡上京得妻,二郎神怒打胞妹,黑云洞三娘受苦,刘沉香救母团圆。”循着声声悠扬的曲调,记者在俱乐部见到龙潭村四平戏第十二代传承人陈秀雨,她正在戏台边上指导学生演绎传统剧目《沉香破洞》。64岁的陈秀雨是土生土长的龙潭人,2006年,她和村民陈大并作为屏南四平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这是龙潭四平戏班子15年来的第一次纳新。” 陈秀雨告诉记者,由于剧团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后剧团就暂停招学徒,而现在,村里组建了龙潭四平戏传承协会,协会会员近30人,每天傍晚,协会会员们便聚集在村俱乐部培训新一批传承人。
如今,陈秀雨传授了陈小兰、徐秀玉、陈孝楠等20多位弟子,不少人已能独自“挑大梁”。在屏南举办的全国四平戏研讨会上,陈小兰演绎的《沉香破洞》中的刘沉香,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10月12日,龙潭第一届戏曲民俗文化节开幕,《八仙庆贺》《云头送子》《赠宝带》等经典四平戏曲目接连登场,台上表演精彩绝伦,台下观众座无虚席。来自深山的艺术瑰宝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一坛美酒品人生百味
自古美酒出深山,百年酿造一坛香。龙潭村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块盆地里,后山蜿蜒起伏数百里形似一条巨龙,半山腰有一道瀑布高十丈,下有一个深潭,叫龙潭。陈氏祖先每年冬至必取龙潭水酿造黄酒,好山,好水,好米,好粬,好技艺,造出了龙潭好酒。
山里有村,便有黄酒飘香。龙潭人好饮酒,也善酿酒。在龙潭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曲坯坊,曾经是村里制作、发酵酒曲的地方。时光荏苒,如今的曲坯坊已经废弃,但龙潭酿酒的技法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延续至今。
从事黄酒酿造近50年的陈官唱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打从父辈那里接下这酿酒技术,他精工细作,让陈家的酒香从农舍飘逸而出,弥漫千家万户,醉满江南城乡。
冬至时节,万物收藏,是黄酒冬酿的好时节。龙潭当地黄酒制作,从曲母选育、制曲到酿造,工艺流程繁多,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特别是对酿造温度、湿度的感觉,全凭经验掌握。
陈官唱的儿子陈孝好,23岁开始便向父亲学习酿酒技艺。他说,黄酒酿造一定要选高山产的糯米,且要选颗粒饱满的圆糯,它的生长期长,酿出来的酒就特别香;水只用当地龙潭的水,那里山高林密,清泉醇冽。
“曲骨、水血、技铸魂”这是酿好龙潭黄酒的秘诀。酿好后的黄酒,色如琥珀,鲜艳澄清,馥郁芬芳,味甘醇似饴,喝在嘴里,醉在心里。她如山里人一样纯朴,纯糯米酿制,纯生物发酵,单纯得如山涧泉水。
在龙潭村,每年家家户户都会酿上那么几坛。酒一旦酿好,龙潭几乎所有的日子都会在酒香里浑然飘过,婚丧嫁娶少不了黄酒,好友相聚更要喝点小酒,增添一番趣味。农民们在湿热或寒冷的地里忙活一天回来,回到家里,喝上一碗温得暖暖的黄酒,既提神解乏、补充营养,又驱寒去湿、通络活血。农家一天的劳累,一天的不快,都随着浓浓的酒香飘散在静谧的山村夜空。
一场文创助古村复兴
简陋的舞台、简单的配乐、稚嫩的表演……临近中秋,龙潭小学的师生合作上演了情景剧《嫦娥弄月》,音乐响彻龙潭古村,整个村庄充满了勃勃生机。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所仅有8名学生和1位老师的“穷酸小学”,学校一度濒临停学。如今,校舍修葺一新,从外地转学回来的孩子,不但让学校充满欢声笑语,也让整个山村重现生机。
乡村复兴教育先行。为了让外出的农村人口回流,龙潭村通过文创建设引入支教老师,吸引孩子返乡就读。“支教老师们来自全国各地,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他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也为龙潭小学的复兴点亮了希望之光。”龙潭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明峰告诉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熟悉适应过程,师生们已经相处融洽,上课时是师生关系,下课了就是朋友。老师们有时会去孩子们家里做客,一起摘柿子、拣板栗,孩子们也经常呆在老师宿舍玩,“赶”都“赶”不走……
文创带来的不仅一个学校观念的更新,更让村民们翘首以盼的村庄复兴,得以圆梦。
古村活化,首先需要招才引智。作为屏南县新一批文创产业发展试点的龙潭村,今年3月起,该村积极引进各界文化精英,采用政府补贴和以租代建的形式,出租古宅,古村迎来新生——
每天傍晚,夜幕稍沉,龙潭村随喜书店灯火初上,村民们陆续来到这里,不大的书店被挤得满满当当。“我们希望给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打造一个阅读空间,逐渐提升村民文化程度的同时,也让探索乡土的游客获得内心的洗涤和净化。”随喜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乡村文化复兴之路。
前不久,由香港建筑设计师杰克设计建造的“贪生”咖啡屋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文艺人士汇聚在此共庆中秋佳节。“我是去年来屏南找朋友的时候被龙潭的美景吸引,就决定留下来。”杰克告诉记者,当时他一口气租下了两栋古屋,一幢用于咖啡屋经营,一幢则用来自住和办公。白天他在外修村子,未婚妻小梦则在龙潭小学任教。夫妻俩就这样在龙潭安了家,开始了古村生活。
而上个月,占地1000平方米的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建成,画室迎来了第一批学员。龙潭小学各年级学生,孩子们细心绘制心中的图案,脸上、身上、衣服上沾满了油彩。下一阶段,公益画室将开放迎接八方游客。
……
未来,这个自然与人文交织响的古村将因为艺术而光芒四射。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