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百姓畅想美好新生活:青年创业 与蜂共“舞”

2017-11-17 11:23 来源:宁德网 叶陈芬 赵巧红,甘叶斌

宁德网消息 (记者 叶陈芬 赵巧红 通讯员 甘叶斌) 初冬时节,屏南县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仍草木葱茏、满目青翠。在这山谷间,便坐落着张为露的天鹰谷中蜂笼蜂基地。树木繁茂的山坡上,蜂箱一字排开,一些蜜蜂偷偷跑了出来,悄悄地趴在来客的身上。

“今年已经卖了笼蜂4000多笼,蜜蜂3000多箱,预计产值能达到900万元。”张为露说,这个基地是他养蜂事业的起点。从2009年开始试验适合快递网络运输的笼蜂技术,到2011年成功后建设第一个基地,到如今,他已经拥有6个种蜂繁育基地。

“我从小就爱观察蜜蜂,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自己去收捕蜜蜂养着玩。没想到养着养着就上瘾了,连上大学都带着。”回忆起往事,张为露忍俊不禁,“但那时候纯粹把养蜂当作爱好,没想过还可以当作事业。”

大学期间,张为露开始创业。他和舍友组装了3台电脑,从事电脑、相机租赁和打印业务。毕业后,他又相继开过电脑商行、做过鼠标加工、养过泥鳅和黄鳝,但因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合伙人意见不一等原因,创业屡遭“滑铁卢”,先后亏了20多万元。

初期创业的失败并没有让张为露失去信心,总结经验后,他把目光瞄向了自己挚爱的养蜂上。“之所以选择卖蜜蜂而不是卖蜂蜜,是因为蜂蜜市场品牌林立,要从中杀出一条‘血路’非常困难,而当时笼蜂销售在国内还是空白。”

“空白”意味着有更多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蜜蜂是活物,不好包装,运输过程中还要适应各种邮寄环境和旅途颠簸。更重要的是饵料问题,液态的饵料没法打包,固态的饵料蜜蜂又没法吃。”

结合所知的专业知识和蜜蜂习性,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张为露终于制成了一种胶体状饵料,“这种饵料,蜜蜂能吃到,又不会流出来,笼蜂运输过程中的饵料问题就解决了。”

辛苦付出就有回报。2010年,张为露售出的第一件产品成功发往湖南长沙。2011年,张为露返回老家屏南县代溪镇茗溪自然村,着手建立笼蜂基地。没有资金,他多方筹措了16万元;没有蜂源,他从外地买了一百窝,还创办了屏南县乙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历经挫折之后,张为露收获了累累硕果:成功开发出适合快递网络运输笼蜂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公司拥有 2个专业实验室,其中1个蜂王存储室和1个蜂王人工授精室,可年培育存储生产蜂王10000条以上;自主选育出天鹰谷3号、天鹰谷8号、花尾王、双色王新品系中蜂王;年出售笼蜂可达6000笼,蜂群3000箱……

致富不忘造福乡亲。随着养蜂产业的壮大,张为露又成立了天鹰谷养蜂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3人,均分布在屏南各个乡镇。签约合作养殖户近百户,带动他们一同增收致富。

新的征程,新的期待。公司团队经多年研发的智能养蜂设备明年就能投入使用,张为露介绍,“智能养蜂设备将完成电脑、手机和传统蜂箱的对接,让蜂农不开箱就可以查看到蜂群的动态变化,不仅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还能让蜜蜂的繁殖率提高。”

“此外,我正准备和屏南县农业局合作,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养蜂专业培训班,免费为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农民进行培训,预计年底可以开班。”张为露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 为农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将推动农村实现大发展。这也让他觉得自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我希望能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张为露感慨道,现在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在农村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屏南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发展笼蜂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养蜂产业,有钱赚,就能留住人。”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张为露 笼蜂 蜜蜂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