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国:让咱们乡村尽快振兴起来
宁德网消息 暮秋时节,走进屏南县之南大门甘棠乡梅花地,一股美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山上,果树迎风招展;村中,农家小院林立;道旁,夜景路灯成行;溪边,清泉缓缓流淌。村民,个个安居乐业,俨然是一个人间福地。梅花地,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嬗变为“美丽新村”。
“梅花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都是省人民检察院下派驻村书记肖振国的功劳。”村干部吴秀芳一语道破天机。
整治南大门 旧貌换新颜
梅花地村被誉为屏南之南大门。拥有山地458.1公顷,全村有153户617人口,村民以种植高山蔬菜和水果为生,是第五轮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4人。
2016年11月2日,肖振国一脚迈进村子,眼前景象让他揪心:南大门垃圾乱飞,新村宅基地被水冲垮,旧村巷道鸡鸭成群,农业增产却不增效,农民守着金山讨饭吃……肖振国思考再三,下定决心改变现状。他走村入户,拉着村民的手,拉家常、聊发展、谈增收。“我一定要让咱们的乡村振兴起来!”肖振国下定决心。
“屏南之南大门不但是全县人民的门面,更是梅花地人的脸面,整治村庄环境势在必行。”他说干就干,一户一户地走访,一户一户地磨嘴皮子,还硬是从有限经费中挤出部分,用于村民拆迁误工、物料补偿。大家感动了,仅一个月时间,就把房前屋后预留地上的乱搭盖全部拆除;公路两旁杂草众生,他争取绿化项目,把路旁一人多高的杂草全部清除,按低中高三层景观设计,统一种上了景观树;村子外墙杂乱无章,他统一进行立面改造;巷道鸡鸣狗吠,他一户一户动员,让村民自觉把家禽散养在果园里;南大门没有路灯,他安装50盏梅花灯,照亮往来车辆行人;司机行人没地休息,他在路边建起了一个休息凉亭。“目前,我们正努力推进县里部署的南大门建设,一个干净整洁、清新亮丽的南大门,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尽显屏南绿色风采。”肖振国信心十足的说道。
完善村基础 解决两大难
难题接踵而来。村两委一大班子人硬挤在村戏台一间狭窄房间里办公,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阵地,建设村委楼势在必行。”没有土地,他把新村边被水冲刷的废地全部清理出来;没有资金,他“跑步前进”,促成村党支部与省检察院六个支部实现共建,借助上级领导力量争取项目资金。半年后,在各级组织部门、市财政局和闽东电力等单位的帮助下,一座占地800平方米、建设面积160平方米的三层综合楼拔地而起,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肖振国长长舒了一口气。
肖振国揪心的事接连不断。20年前,旧村搬迁新村,新村百块宅基地因没建磅岸,每年汛期,大水常漫过溪岸,冲毁溪边宅基地,全村有一半村民空有宅基地却不敢建房,只得蜗居在旧房或危房里,苦不堪言。要建成这条磅岸,需要近200万元,而村财几乎为零,要村里出钱根本不可能,肖振国几乎为此愁白了头。他再次跑着找领导,争项目。找一次不行,就找两次、三次。领导感动了,在水利厅的帮助下,资金很快落实到位。长260米、高数米的坚石磅岸很快建成。这还不够,他一鼓作气硬化了长100米、宽8米的新村道路和房前屋后400多米土路,维护了新旧村之间1.4公里的道路,解决村民盖房难、运输难、出行难等诸多难题。
建边贸市场 增收不再难
村民如何增收、村财如何破零?肖振国一直思索着。全村有近1000亩高山晚熟芙蓉李和水蜜桃,村民增产却不增收。“过去,每到水果采摘,我凌晨就要上山采摘,有时来不及就要雇工,开着农运车运到古田县卖,费工费时费油损耗不说,价格还受制于人。”果农吴德雄显得很无奈。建设屏古边贸梅花地果蔬交易市场势在必行。没有土地,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感动了,没要一分补偿,自发把7个废菇棚全部拆除,腾笼换鸟。一个月后,占地1600平方米、全县第一个边贸市场顺利建成。“村里打算把市场打包出租,一年可增收村财10万元。对果农来说,一方面减少水果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水果有了定价权,不再受制于人,一减一加,一年可给全村果农增收10万元。”肖振国信心满满。
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一年来,肖振国一路跑着,使尽浑身解数,落实优惠政策,争取建设和帮扶资金近700万元。他好事做了一箩筐:争取10万元入股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增加村财收入;给9户贫困户每户发放扶贫资金2000元,用于发展生产;为贫困户吴清俊争取5万元的授信及优惠利率贷款;让7户贫困户获得造福工程补助,贫困户很快盖上新房;帮助协调解决贫困户吴自梁儿子户口问题,使其顺利获得造福工程补助;争取2万元慰问贫困户、五保户、特困户、困难党员、老党员、70岁以上老人、在校学生等群众。
“每次从福州到屏南,我都对家人说,我回屏南了。无论身在何方,屏南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让我的第二故乡尽快振兴起来。”肖振国期望着。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