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屏南路下芳院村:浓浓乡愁扑面来

2018-01-04 09:20 来源:宁德网 张尚瑶 陆道婵

7

村里工人师傅在加紧建设避雨长廊

宁德网消息(张尚瑶 陆道婵 文/图)深冬时节,寒气逼人。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一股浓浓的乡愁迎面扑来:村边,衰草连天的古湖建起了环湖仿古避雨长廊;村中,破败不堪的明清古民居已修复;山上,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生态梅园。

2014年,芳院村被宁德市列为整村推进开发扶贫重点村,由市政协领导挂钩,市林业局选派干部孙玮玮任村第一支部书记,市供销社、市残联、市财保、市国电公司联合帮扶。

修复古厝,留住乡愁

芳院村有424户1624人,属华侨重点村、革命老区基点村,有1100多名华侨分布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

沿着青石巷道,走到古厝“六扇厝”。 “村里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把这座明清古厝修缮起来,否则早就烂了。”指着修楫一新的古厝,村党支部书记李家伟显得很激动。

芳院村有60座明清古民居。其中有五座古厝,由政府出资,村民投工投劳,修复了起来。“这些古厝,都是村民的祖宗留下的产业,都凝聚着祖宗的心血。”68岁的李贵明说,修好了祖上留下的古民居,大家商量着准备做民宿挣钱呢。

除了修旧,村里还建新。在古湖旁边,笔者看到,长200米、宽3米的仿古避雨长廊基本建成。“过去,一到夏天,湖水就会发臭,如今成了村民休闲避雨的好去处。”李家伟乐哈哈说道。

如今,沿着古巷道,走到修楫一新的水车房,看到转动的水车,仿佛又回到了远古时代,一股股浓浓乡愁,不禁涌上心头。

完善设施,古村变美

沿着修好的环村道路,来到村小学。只见昔日破旧的村小学,如今已修楫一新,成为村委办公楼。“旧村委楼原来只有两层,未建雨檐,大雨一来,打湿了办公设备。如今,村里修缮了旧村委楼,变成社保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外墙进行了仿古改造,变得漂亮了。”李家伟指着修缮一新的旧村委楼说。

路通万事兴。芳院村环村道路,不仅是连接芳院上下村的主线,也是秋园自然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是秋园村民出行及高山蔬菜的运输路线。如今,这段长1公里、宽3米的道路,拓宽成6米的水泥路。义佳山自然村的入村道路,过去是尘土飞扬的机耕路,如今已拓宽硬化。过去木条木板架设,人走在上面直摇晃的七溪桥,如今变成了长28米、宽3米的铁板桥。道路畅通,大大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在古村落,村边的生态梅园是个好去处。“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山,如今成为全市第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生态景观项目。”李家伟说道。梅园建成了石路游步道,通往梅园每个角落,方便游客参观。而村口建成的10亩的生态林,如今罗汉松、雪松、桂花等绿化树木长势良好,郁郁葱葱,惹人喜爱。

发展生产,乡村振兴

一条清渠,流淌着清清溪水。“芳院村地势较高,村里缺水。灌溉水更缺。农田基本是‘望天田’,靠天吃饭。雨多饱一年,雨少饿一年。2015年修建了水渠,100亩‘望天田’,变成了丰收田。”李家伟说。

高山蔬菜,是秋园自然村支柱产业,村民苦于没有一个蔬菜收储基地。“在蔬菜采收季节,许多蔬菜没地方放;一旦遇到下雨天,蔬菜被雨淋了,放不了几天,就烂了,一年的辛苦,全泡汤了。”李家伟说,2016年底,村里建起了一个高山蔬菜转运基地,方便了蔬菜储存转运。

芳院村毛竹众多,但大多是低产毛林,增产却不增收。“村里主动对接市林业局,聘请屏南古峰国有林场林业专业生产队伍,对划为示范区域的毛竹林进行全面垦覆、施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村民发放竹业丰产技术手册,手把手传授竹山垦覆及管理技术。”李家伟说,村里现已完成147亩的竹林示范片的基地建设,基地被列为2015年度宁德市市级毛竹示范片,竹业成为村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芳院村的村财如何增收呢?“村里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805亩,每亩补助22元,一年就是4万多元,全部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 李家伟说,目前,村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由乡财政进行管理,待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即可发放入村。

目前,市林业局挂点的23户困难户全面脱贫。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芳院村要打造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李家伟 古厝 院村 梅园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