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林正碌:一个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怪人”

2018-01-04 11:58 来源:宁德网 虎妍

林正碌帮助重建的龙潭小学去年9月1日开学了。(林正碌供图)

林正碌帮助重建的龙潭小学去年9月1日开学了。(林正碌供图)

林正碌和德国艺术家现场“对画”。

林正碌和德国艺术家现场“对画”。

林正碌在双溪的画室坐满从全国各地来学画的学生。(林正碌供图)

林正碌在双溪的画室坐满从全国各地来学画的学生。 (林正碌供图)

林正碌主持的龙潭古村落复兴项目正在动工重建中。(林正碌供图)

林正碌主持的龙潭古村落复兴项目正在动工重建中。 (林正碌供图)

宁德网消息(虎妍  文/图)“他的画室里,有残疾人、街头乞丐、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有年收入上千万的富豪、名声大噪的记者、学识深厚的大学老师,也有三四岁的小孩子、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在一个空间里互相尊重、其乐融融,一切都源于林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知道林正碌以及他的故事,是在上个月关注的一个叫《报大人》的微信公众号上,其中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到底是怎样的魅力让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屏南县双溪这个偏僻小镇上,只为听林正碌的讲课?近日,记者视频采访了林正碌和他的学生们。

德国画家邀其现场“对画”

身材消瘦、个头不高、长相普通,虽才四十五六岁,但眼里却闪烁着温和与智慧。初见林正碌时,他正在参加一场与德国画家的“对画”比赛。

当天,在中国某大学执教的德国画家艾克里奇专程访问林正碌,两人约好现场pk写生。内容是双方支起画架,相对着画对方,看谁完成的作品用时短且品质高。

比赛刚开始,德国画家非常兴奋,用画笔在画布上快速涂抹,表情丰富,似乎很享受这种刺激感,而林正碌却显得冷静,他大概思考了两分钟后才开始下笔,却比德国画家早两分钟完成作品。

最后,德国画家作品中的林正碌表情严肃,林正碌作品中的德国画家全身心沉浸在绘画中,两人互相交换作品作为纪念。现场观赛的学生及随访人员纷纷表示看得过瘾。

“两人的作品都很有特色,他们都是表现主义画家。德国老师的画像,像速写,主体是林老师的脸部特写;林老师则用大色块涂抹画面,德国老师的身体被大画布遮挡着,只露出一个脑袋。”曾供职于《财经》《南方周末》的著名记者吴阿仑当天在其微信公众号《报大人》中这样写道。

两年前,吴阿仑一次偶然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林正碌的故事,强烈好奇心和认同感促使他从北京驱车几千公里来到双溪。原本计划十天的旅行,一推再推变成了六个月。吴阿仑在这个深山小镇里,整整待了180天,每天写一篇散文记录他在这里的所见所闻。

因为吴阿仑的作品,2016年,林正碌和双溪古镇热度大增,上至中央电视台,下到屏南当地媒体,纷纷报道了林正碌所坚持的公益教学事业和他那 “人人都是艺术家” 的超前理念。

2016年秋季,吴阿仑告别了双溪回到北京继续从事自媒体创作,但双溪的影子却让他魂牵梦绕、难以平静。

2017年春天,他将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室和心爱宠物狗一起带到了双溪,在这里租了一间农房,开启了和林正碌一道的“艺术人生”。

吴阿仑除了在他的公众号上写双溪百态外,还利用他的人脉关系,在网上为林正碌的公益事业做宣传,比如卖画、筹备古村落复兴、小学重建等活动。

“林老师是一个陀螺般飞速旋转的人,我没听过他唱过公益的高调,但他做的事却在改变许多个生命的体验。”采访过柳传志、张朝阳、李开复、黄光裕等商家大佬们的吴阿仑没想到,他会被一个做公益的林正碌深深吸引,而且还搬了家。

早年经营行画生意成富商

林正碌1971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他说自己是一名“会读书”但“读不好书”的学生。他总是在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月,提前自学完整学期的课程,并把课本上的作业一次性做完交给老师,其余时间就用来思考各种哲学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可以算出奥数题,但却考不好试。”因为跟课堂“格格不入”,林正碌的考试成绩总不理想。高考时,林正碌碰到命题作文《近墨者黑》,他不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觉得这个题目限制了考生思维,就写了一篇《近墨者未必黑》反驳,结果不出意外,他的高考作文得分0分。

“很多人都说我是个怪人,为了写一篇反对命题人观点的文章,最终上不大学了。”谈起往事,林正碌说自己从不后悔,“因为我去过很多大学体验生活,却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都在虚度光阴。那样的大学,有什么好羡慕的。”

高考落榜后,林正碌去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找同学蹭课,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活,他还在同学宿舍住宿,参加同学的班级聚会。辗转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半年后,林正碌说“自己已经将大学那一套摸得门儿清”,他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没上过大学并不值得过多遗憾,因为“天之骄子”般大学生活并不适合自己。

“我有一个同学高中毕业后混得不错,有天我问他做什么这么有钱,他说,他在画画,我就去泉州找他取经。”2003年左右,林正碌在泉州一家生产数字画的工厂见到了那位“画画”的同学,令他没想到的是,同学常年只画一幅画,而且只是简单地填充颜色。

“工人们都这么有钱,如果当他们的老板岂不是更多?”从此林正碌投入行画生意,一干就是十年,其间有过四次大起大落,巅峰时期,创造年进出口额1.5亿的商界传奇。

在中国,林正碌是最早涉足行画生意的商人之一,也是最早把行画做成文化产业的商人之一。“我自学研究了文化产业策划,把数字画进行包装、统一生产、集中销售,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也是从那时起,林正碌发现,“中国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会审美,不懂艺术。”

9年间学生达到上万人

林正碌没有拜师学艺,绘画知识全靠自学。“很多人都说,我自己的画还有学生们的画都不能被称为艺术画作,这一点我不在乎的,我在乎的是,他们通过这种艺术行为感动了自己,让生命更加有意义。”谈到画画时,林正碌丝毫不回避网上批评他的言论。

他毫不掩饰地指出,画画已经被拔高成了一种“神秘”且只有少数人可以评论的事物。“艺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欣赏艺术。”所以2008年起,林正碌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绘画教学活动。9年间,他的学生达到上万人。

2013年左右,林正碌来到屏南考察,发现在这些偏僻的大山间珍藏着大批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几乎没有思考,第二年林正碌就将画室办到了屏南。

“画画是一种其他艺术很难代替的艺术行为,它可以教会人们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学会审美,懂得人文关怀。”在林正碌的课堂上,他从不允许学生对照一幅名作或者一张照片临摹,而是给学生实物,让他们自己观察。“我认为画的好不好不应该以像不像为标准;只要是用眼睛、用心去观察、去理解、去归纳这个世界就是好作品。”

2016年,屏南县政府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建了双溪安泰艺术城,林正碌在这里有了一个公益教学点,他的很多学生也在这里开了画室,双溪古镇这个只有4000人的偏远村庄,因林正碌的到来,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

如今,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学画或者拜访林正碌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停留在这里的外地人有数百人。有从事写作的文字工作者,有从事民歌教学的藏族老师,有从事建筑设计的工程师,他们短居或常住,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

但让人感慨的是,在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画室里,乞丐和企业家居然可以相邻而坐,探讨画画技巧;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竟可以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炊烟图;曾经想过轻生的残疾人,笑语盈盈对未来充满希望……

来自新加坡的赵先生,本是年薪百万跨国公司的高管,在网上看到林正碌事迹后,开始想追求自由生活,率领妻子和15岁的女儿,举家搬到双溪,在这里一边学画一边享受小镇的闲适生活。他15岁的女儿也因此休学,在家自学。他们说,双溪是个更好更活泼更利于身心成长的课堂。

70后的陈先生,本是上海朝九晚五的一名公务员。去年辞去了工作,来到双溪镇旁的乾源村,租了一栋木头老房子,亲自动手一点点改造自己理想中的栖身之所。

著名作家兼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徐星,从八十年代便保持“无业”状态,如今偏爱双溪这里的艺术氛围和新鲜空气,在这里开了工作室,打算长住于此。

身高只有1米16的沈明辉,他说,以前他靠乞讨和低保生活, “总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从来不知道活着有多大意义,可去年在林正碌的指导下,学了一周画后,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前不久,他有两幅作品被送往法国,参加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

浙江台州的王柳云,原本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一年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从没摸过画笔的八十岁老太太在林正碌的帮助下,一周就完成一幅油画作品后,让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她决定来双溪试一试。如今,她在双溪待了7个月,她的作品被很多美术学校专家评价为,“艺术价值太高了。”

学生们总说,林正碌更像一个人生导师或者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启发人画画、教人画画的艺术教育家。吴阿仑在他的公众号上这样写道:“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帮助他能影响和接触到的人化解心灵上的毒素。”

记者手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季为民先生说:“文化传承首先要树立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林正碌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定程度上与为民先生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而让艺术从“庙堂之上”走到“江湖之中”是培养百姓懂得人文关怀、拥有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林正碌和他的学生们所完成的画作,虽然无法同艺术馆或者拍卖行里的名人作品一较高低,但人们在绘画过程中却可以找到自身价值,提高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正碌 林正 吴阿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