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官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宁德网消息(陆道婵 张尚瑶)近日,笔者驱车来到屏南县路下乡中秋村采访,老党员杨福官指着坐落在群山中的黑色大棚对笔者说:“那里就是我的绿色生态蛙养殖基地,也是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基层水技推广补助项目。”
随后,他打开互联网云视通监控,视频里清楚地展现出棘胸蛙的“衣、食、住、行”。在他的基地里,我们看到许多慕名而来的客商,十斤、二十斤、一筐、两筐在采购棘胸蛙。事业正处在高峰期的杨福官乐陶陶地说:“我要和乡亲们一起,开辟出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51岁的杨福官原本开客车,在建瓯还拥有一个车队。2010年,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开始在三明投资养蛙。几年后,因股东不和,产业拆分。此后,他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继续养蛙。
“野生棘胸蛙一般生长于深山峡谷的山溪或水潭中。养殖环境要有一定的荫蔽度。养殖过程要求自然环境僻静,植被茂密,潮湿,冬暖夏凉,通风向阳,无太阳光直射,没有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的环境条件,一定要达到荫蔽浓郁、场地潮湿、水质清凉。”杨福官向笔者介绍道。中秋村海拔高8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山高水冷,冬暖夏凉,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养殖地。2015年,杨福官把养蛙基地搬到了中秋村。
养蛙的成本极高,需要大笔资金。杨福官拿出了积蓄,可资金依然紧缺。就在这时,他得到乡政府和县科技局、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的扶持,2015年顺利成立了总面积12亩的“渔业科级试验示范基地”。
杨福官通过努力自学研发,掌握了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方法,从育苗到成蛙的三道难关相继被他攻破。他还与省专家进行对接,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年后,他的基地年产生态蛙突破200万只。2016年,基地效益达到100多万元。
作为老党员,杨福官致富不忘乡亲,他经常思考如何能为精准脱贫做点贡献。他想到棘胸蛙只吃活的蚯蚓和黄粉虫,为此,向中秋村21户贫困户租地,每亩租金600元,而且5年一次性付给租金25000元。贫困户集中拿到租金用于发展生产,解决了燃眉之急。去年夏季,凤林村部分贫困户的菇筒出现烂筒,不能长菇,损失不小。看着扔在地里的一大堆烂菇筒,杨福官想到,这些废菇筒营养素没被破坏,何不收集起来,增加些湿度,看看能否繁殖蚯蚓?杨福官请来种菇亏损的贫困户陆建国,收集一堆废菇筒搞试验。一个月过去,试验获得成功,菇筒里面长满了蚯蚓。
路下乡是屏南食用菌种植大乡,年栽培食用菌200多万袋。去年春节期间,由于气候寒冷等原因,不长菇的菇筒较多。同时,杨福官的养殖场蚯蚓需求量大,因此,他立即展开供需对接,成立凤林村众诚种养合作社,发动贫困户入股,利用废弃的菇筒养殖蚯蚓。陆建国重新把扔在地上的废菇筒收集起来,养殖蚯蚓3亩。种植高山蔬菜不成功的杨乃俞,跟着也养殖蚯蚓3亩。杨福官则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如数收购。仅这一项,可让贫困户增收万余元。
“原本这些黄粉虫和蚯蚓的利润都被外商赚走,很可惜。如今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很开心。我要带动更多的农户来养殖黄粉虫和蚯蚓,带动他们做绿色产业链。”杨福官乐呵呵地说道。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