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侧记(6)
文创故事三
龙潭:新老村民共筑乡村振兴梦
龙潭随喜书屋
暖春四月,万物生长。这时候泡一壶清茶,对着天井,对着阳光,茶壶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泡,手上捧着一本书细细品着,耳边是唧唧喳喳的鸟鸣声和着村民用听不懂的方言聊天,心也随之静了下来。
这是来自江西的曾伟在熙岭乡龙潭村最享受的时刻。
2017年8月,曾伟跟随林正碌到龙潭村考察,一眼,他就爱上了这里。于是他租下了村里一幢即将坍塌的老宅,花费不少时间和资金将其改造成书屋,名为“随喜”。白天,他在书屋忙碌,向村民学习如何酿酒、种菜;晚上,在书屋泡茶,和劳作归来的村民们聊天,他给村民们讲外面的世界,村民们给他讲村子里久远的故事。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小学支教,她也爱这里的山、水、空气和蔬果。
在龙潭,如他这般的人,被称为“新村民” 。“静轩艺术空间”、“悠然之家民宿”、咖啡屋、酒吧..... “新村民”来自全国各地,分别租住了老村民的土屋,改造成他们梦想的样子。他们尊重山里的风俗,彼此和谐相处;他们在晴耕雨读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自得。
在龙潭村为世人所熟知之前,它跟许多传统的村落一样,存在着人口外出、老宅废弃、交通闭塞等现状,村内少见青壮年,留守老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2017年5月,龙潭村迎来了一批来自香港、南京、江西、上海、厦门等地的“发烧友”,他们承租和修缮古民居,在相对完整地保存村庄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挖掘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文化特色。
“文创团队的植入,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被我们忽视的遗产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龙潭村村委会主任陈孝起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潭村,老村民们在思想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更相信山村纯天然的蜂蜜、果蔬等,是具有更高价值的。
陈孝起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之前村子里的柿子都是烂在树上,无人问津。而今年,村子里的柿子已经全部被预订光了。
同时,随着文创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在外村民和大学生的返乡热潮,他们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时值踏春好时节,村委会旁的农家乐也是热闹非凡。“这几天,每天都有两三桌客人。节假日客人更多,几乎天天爆满。”店主陈坤忙得不亦乐乎。
“一年多来,村子最大的改变就是重新变得热闹了。”陈坤说,“由于文创的推动,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但是村里没有饭店餐馆,十分不便。” 于是去年,他对自己家进行简单的改造,添置了一些桌子、凳子,开起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陈坤高兴地说,去年国庆期间,收入就达5000多元,比他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得还多。
思维的变革,带来的效益是可观的。据统计,龙潭村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仅9个月时间,30多栋原已荒废的老屋被租赁修缮,变为高尚的艺术空间或艺术民宿、书屋、茶室、咖啡屋等,并带动村民创业项目16个。半年时间,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迎来游客5万人次,生机盎然。
保护文化遗产,引人称道;开展公益教学,引人关注;修复传统村落,引人流连;创建宜居生活,引人驻留;实施乡村振兴,引人入胜。如今的龙潭,以文化为引擎,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的龙潭模式。
重现新生的古村,传承不息的文化遗存。林正碌由衷希望,在未来十年内,能通过引进国内外和培养本地文创人才,把龙潭乃至屏南打造成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地,艺术、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的国际性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乡村振兴。
(部分图片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