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畴沃野“凤”还巢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人才问题?屏南找准发力点,“金融下乡”精准帮扶,通过培育示范标杆,助力产业发展,进而留住乡土能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良性发展——
6月19日,在屏南县熙岭乡大塅村山岗上,吴宗诚正领着合作社社员用浅生槽技术种植紫山药。挖地、施肥、放槽、下种,一派忙碌。
今年,是吴宗诚发展紫山药的第二年。去年引种之初,当他为缺生产资金犯愁时,屏南农信联社雪中送炭,10万元贷款,利息按最低的基准利率,让他喜出望外。80多亩紫山药基地跃然山间,当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其实,从2009年吴宗诚返乡创业以来,屏南农信联社的金融扶持便一路相伴。
第一笔5000元贷款,租地开荒,当年还清。接着, 1万元、2万元、3万元……随着项目的推进、信用的累积,至今吴宗诚已累计贷款120万元,无一笔逾期还款,连续两届被屏南农信联社评为“农村青年信用标杆户”,信用等级3A,贷款享受基准利率。农信联社还为其配套“普惠卡”,授信额度2万元,可灵活取用,作为周转资金。
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吴宗诚返乡创业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他成立屏南青蜂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4人,其中贫困户16户,发展芙蓉李、葡萄、板栗等200多亩,荒山变“宝地”,生机盎然。
“标杆户”示范带动,村民发展生产的干劲更足了。吴宗诚还热心牵线搭桥,仅2016年至今年4月间,就为合作社社员担保贷款15笔合计72万元。
“有了资金,发展产业,留住人才,乡村振兴才不会成为空谈。”吴宗诚深有感触地说。更让他欣喜的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人气的聚集,昔日冷落的小山村也踏上了“变身”之路:硬化出村道路、建设造福新村、修起公园广场,原先外出务工、经商的10多位青壮年也闻声归来,开荒种果显身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人才问题?屏南农信联社通过“金融下乡”精准帮扶,培育示范标杆,助力产业发展,进而留住乡土能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良性发展。近几年,该社已培育示范户118 户、示范基地5个,示范村53个,示范乡镇3个。截至目前,涉农贷款15.62亿元,占比94.2%,惠及农户18650户。
在路下乡凤林村创办秋丰亭家庭农场的杨琴,是屏南农信联社培育的巾帼创业示范户之一。瞅着不少耕田成了荒地,返乡创业的杨琴于2015年注册创办了家庭农场。农信联社的金融扶持随即跟上:第一笔20万元,三年期,按基准利率;去年到期后,第二笔20万元。有了资金帮扶,杨琴的农场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油茶林330亩、毛竹林120亩、蔬菜基地150亩,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没有农信联社的帮扶,就没有‘秋丰亭’发展的当下。”杨琴说,现在,她身边返乡创业的朋友已有20多人,正着手创办“农民沙龙”,以此为平台,聚集人气、项目、信息,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金融“活水”润乡村,平畴沃野“凤”还巢。不仅屏南本土的能人回来了,外乡的贤士也来了。
屏南农信联社金融示范基地——福建木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老家”在建瓯。该公司落户屏南后,通过屏南农信联社“绿色信贷+担保”模式,获得授信80万元,其中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6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在屏南发展锥栗基地2100多亩,吸收农户268户,同时合作的锥栗基地更是多达6000多亩,带动贫困户53户,示范效应凸显。
“通过金融扶持,培育标杆示范,为乡村振兴埋下了一粒粒‘金种子’,乡村振兴才更有希望、更有力量。”屏南农信联社主任黄霞生说道。
今年,屏南农信联社还启动服务乡村振兴“6311工程”, 通过创新党建、产品、标杆、服务等六项机制,评选6个金融示范乡镇、30个金融示范村、10个金融示范基地,同时计划投入3亿元用于“乡村振兴·整村授信”目标,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截至5月末,该社农户贷款户数达18650户,贷款覆盖面达50%,位居福建农信系统首位,支农惠农效应正进一步放大。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