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创扶贫 讲屏南故事——精准扶贫“屏南模式”调查
宁德网消息(徐林睿)提及屏南县,人们大多想的是旅游胜地白水洋、鸳鸯溪。然而在屏南有许多古老的村落,如今随着“文创+扶贫+旅游”模式的不断开拓,这些村落正在苏醒,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扶贫调研福建省分队一行人走进屏南熙岭乡龙潭村,被眼前清澈的溪流、洁净的街巷和古色古香却不乏现代化气息的民居所吸引。村中改造、修建了许多颇有古典风格的博物馆、音乐厅等,许多情调雅致的咖啡厅、乡村民宿在此生根发芽。落座其中,拾籍品茗,诗兴文韵悄然而生。如果不是有人告诉,很难想象这些建筑地原来竟是猪圈。
在村中的随喜书屋,偶遇林正碌先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林老师”的他,从2008年开始投身于屏南县的艺术公益教学,从最初受尽质疑到如今令人仰慕,他的历程可谓艰辛。林先生认为,乡村复兴,教育是根本——得益于他的个人魅力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屏南招揽引入了许多艺术、教育方面的相关人才,并先后吸引了来自广东等地的企业投资公益和教育事业,民俗文化、乡村支教活动得到极大发展。
该村还建起了一座公益艺术创作中心,不少村民在业余时间都来此作画。据村支书介绍,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作画有何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对绘画产生了认同感。在漈下村,就探访到两位老太太。据介绍,一位原先患有自闭症,在绘画艺术的感染下,现在变的开朗乐观,与游客们交谈甚欢;另一位高奶奶告诉说,她去年仅凭卖画就收入两万多元!当地村民也感慨地说:如今鲜有人像从前那样打麻将了,大多都会选择去画廊作画——在为艺术惊人的感染力所折服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公益文创也为脱贫致富指明了一条道路。
据悉,自2016年以来通过公益文创这一纽带,屏南县共培训了贫困户400多人、残疾人100多人,卖出画作5000多幅,总值达300多万元。杨发旺、沈明辉等文创作品受到业内的认同和收藏者的追捧,激发了更多弱势群众通过文创产业脱贫致富的决心。
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持,有了互联网、电商、物流,屏南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不少设计师、画家、作家来到乡村定居生活,这些“移民”也是文创产业的坚实力量——从前封闭的山村与世界紧密相连。屏南的文创产业如今能拥有如此之人气与规模,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功不可没。
立足于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与杰出艺术家们的智慧,依托于政府有力的扶持政策作坚实后盾,屏南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原本囿于交通不便,落后寂寥的一个个古村落,纷纷重现生机、走向复兴。2017年9月,屏南摘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就是对屏南模式最好的肯定。
屏南文创产业扶贫模式的成功并非是偶然现象。当下,国家积极倡导“文化自信”,发掘、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屏南独辟蹊径,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多产业融合增收脱贫的道路。
当然,在看到文创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不妨试着放远视野,思考如何在扶贫的基础上拓展眼界,更上一层楼。譬如,立足浓厚的文创氛围,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尝试进军时尚服装设计领域,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这不仅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拓展整个文创产业的链条,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屏南围绕建设“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目标,因村施策、创新实践,将文化扶贫和扶智扶志有机结合,既给贫困户送温暖,送关怀,更送文化、送志气、送信心。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