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启程“诗和远方”——屏南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
放眼全域旅游
谱写文化旅游新篇章
9月12日,记者从县城驱车出发前往甘棠乡小梨洋村,一路青山叠翠,丝毫没有秋天的萧瑟气息。
20分钟后,我们到达小梨洋村,只见青山环绕、碧水悠悠;村内古道交错、古宅林立,可谓一步一景。穿过古村,一座生机盎然的小公园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该村重点打造的国宝公园。
“公园原属农耕田园,位于甘国宝故居和魁星阁之间。地势和缓,地廓圆形,纵横阡陌勾勒出一幅八卦形状,旧称‘八卦田’。相传儿时甘国宝读书之余放松身心,在此间练武习射。”小梨洋村党支部书记甘乾居介绍,基于传说中的历史渊源,公园以甘国宝文化为主题,立足乡村背景,结合周边古民居建筑群,还原其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融休闲、观光和健身功能为一体,辅以相关设施。
小梨洋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故里,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先后出现过二位进士、三位举人,还有八处极富神话传说的自然景观,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如何将甘国宝文化和现代旅游融为一体?随着近年来屏南县“全域旅游时代”揭开序幕,小梨洋村改变思路,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线。
借助屏南白水洋鸳鸯溪和全域旅游这个大平台,充分挖掘本村甘国宝文化品牌及“梅花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每年定期举办甘国宝文化节,发挥历史名人效应,开发乡村游,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金名片。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村内各类基础设施,对村中街道、巷弄及空地进行绿化,同时,对甘国宝故居、祠堂及一些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
有文化的旅游才有魅力,有旅游的文化才有活力。如何盘活全县旅游资源,如何把境内绿水青山、文化资产变成金山银山?屏南尤其注重顶层设计,科学引领。
县委、县政府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屏南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屏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白水洋鸳鸯溪风景区总体规划(2006—2020)》《白水洋景区、宜洋景区详细规划》《屏南城关至白水洋景区入口旅游功能及景观规划》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
去年3月21日,屏南县全域旅游合作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由县人民政府与市交通投资集团达成的全域旅游合作战略正式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在3至5年内,市交投集团将筹资20亿元,助力屏南旅游开发建设,全面开启屏南全域旅游发展新进程。市交投集团还引入巅峰智业进入屏南县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调研工作,为屏南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屏南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四条特色旅游主题线路,即以白水洋、鸳鸯溪为中心打造山水体验旅游精品线路;以漈头、漈下等名镇名村古村落为中心打造古村镇文化旅游线路;以仙山牧场、天湖湿地为中心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以棠口、双溪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遗址及中共闽东北特委、军分区驻地遗址为中心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屏南“过夜游”“深度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玩得好、住得下、多消费。
此外,屏南县还以“一镇一特色”的思路,突出资源禀赋,注重乡镇差异,根据各乡镇资源特点,借助大旅游的辐射,重点培育棠口镇药膳养生小镇、双溪镇文创旅游小镇、长桥镇万安桥文化休闲小镇、甘棠乡甘国宝文旅小镇、代溪镇黄酒休闲小镇、岭下乡田园小镇。打造风格迥异的旅游特色小镇,挖掘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主要景区为中心,特色旅游小镇共同发展格局。
从自然风光游到文化旅游;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屏南县旅游业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既成就了“顶天立地”的旅游骨干企业,也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双溪镇文创旅游小镇的建设,一条条旅游带动的脱贫致富之路,也在镇里镇外铺展开来。
村民们纷纷开起餐馆、旅馆,零售特产,尽显身手。在镇区主街道旁的蓝天公寓,老板娘纪丽玲正在整理客房。她说,双溪镇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你看,街道宽敞了、环境整洁了、人气旺了,高速路口就开在我们门口,还有艺术家入驻,真的是一天一个样。我们一家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乡开起民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崛起一个景区,福泽一方乡民。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旅游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旅游业已成为屏南县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年上半年,该县三次产业比重为12.2∶48.1∶39.7,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3.3百分点,增长率、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均居三次产业之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