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脱贫“摘帽” 拔出穷根

——写在屏南县脱贫“摘帽”之际

2019-06-25 11:11 记者 郑雨桐 通讯员 甘叶斌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郑雨桐 通讯员 甘叶斌)日前,一则喜讯传遍屏南县大街小巷——屏南经过多年攻坚,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这样的成绩来得并不容易,背后凝聚的是全体干部呕心沥血的付出,凝聚的是贫困户自强不息的奋斗,凝聚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助力。

屏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扎实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2018年底,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退出,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标准。

“强精健体”  完善工作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屏南虽然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经济总量小、历史欠账多,贫困的“桎梏”仍未有效破解,全县共有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9户7048人。

穷则思变。屏南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瞄准“精准”文章,勇于探索创新,着力推行强化统领、精准管理、健全保障、体系创新的“强精健体”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强”化统领——该县建立健全“三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扶贫领域精准监督“1+X”工作机制,并制定主体责任清单。

“精”准管理——规范国扶、省扶、省资金监管平台管理,建立与“三平台”相衔接的县级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县、乡(镇)、村(居)、户四级精准扶贫档案;应用大数据扶贫平台,有效匹配政策、社会、市场三大扶贫资源。

“健”全保障——从教育助学、医疗救助、安全住房、低保兜底等方面强化保障。

“体”系创新——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产业基地、经济实体、贫困群众“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探索利用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架起了屏南精准扶贫的工作体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产业扶贫  增强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屏南县委、县政府立足贫困户增产增收,创新扶贫机制、提升造血功能,让群众脱贫之路越走越宽。(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多亏了政府为我提供入股和务工的机会。如果让我自己找事做,我也不知道能做什么。”双溪镇村民张传美告诉记者,她已顺利实现脱贫,现在生活越过越好。

过去,张传美一人带着两个还在念书的孩子生活,只能靠打些零工维持生计。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双溪镇将她纳入精准扶贫户,并帮她对接福建木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年入股分红可获得7500元,务工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福建木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动参与到扶贫事业中,积极带动农户发展。该公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户出山地,公司出技术、肥料、农药等成本;另一种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技术、管理、农资,以高于市场价统一回收。此外,合作社还带动13户精准扶贫户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脱贫。

这样生动的产业扶贫事例,在屏南还有很多。近年来,屏南县筹集财政资金60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蔬菜、水果、林竹、花卉、养殖等10个扶贫产业,建成产业扶贫园区(基地)26个,动员扶贫经济实体173家,奖补188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贫困户一业为主、多业兼营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屏南植根文创产业,为精准扶贫事业开辟新路径。2017年,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实行项目化运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创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文创扶贫脱贫和农村经济转型。

金融助力  解决资金难题

许多贫困户发展难,难在资金少。

过去,屏城乡陆地村村民一说起余民文都忍不住摇头叹息。余民文父亲患肺癌,多次治疗的巨额花费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余民文也变得意志消沉,一个成年人不工作不养家,整天醉酒无所事事,是村里出名的懒汉。

2015年,当地扶贫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振奋精神,主动改变现状,不仅为他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帮扶计划,还帮助他争取了5万元无息贷款。

2016年,余民文顺利脱贫;2017年,鸡鸭养殖规模达到500多只,并承包管理1100棵李树;2018年,收入达4万多元……如今,余民文的生活越来越好,买了摩托车、三轮车,盖起了养鸡场,不再是大家眼中的懒汉。

过去,贫困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便无法实现“自身造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村里一些资源“沉睡”。针对这一难题,屏南县专门成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围绕扶贫小额贷款存在担保难、生产经营风险大、银行服务成本高等“三大难题”,创新“五个融合、三级平台、三项增收”的金融扶贫“533”模式,从机制上解决了信贷资金到户难题,走出了“贷得准、贷得快、用得好、能脱贫”的金融扶贫模式。

截至2018年底,屏南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29户8674万元,贷款覆盖率达49%;整合扶贫资金8000万元,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合作社股权管理模式、产业基金营运模式、投资入股模式三种模式,有效实现了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资产收益“三赢”。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