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红色领航
——屏南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屏南塘后村
棠口“村晚”,欢歌颂党恩
屏南驻村书记联手解“卖难”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近日,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以“不忘初心跟党走、乡村振兴谋新篇”为主题的“庆七·一文艺晚会”热闹开场。传统剧目“乱弹戏”、自编的舞蹈《太极扇》、党员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不忘初心》,一个个精彩节目饱含着村民对家乡的挚爱,也折射出乡村振兴催生的喜人变化。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直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屏南,县委、县政府切实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出举措、求实效,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这股澎湃涌动的红色动力,正不断激发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夯实基础 筑强堡垒
雨过天晴,这些日子,屏南县熙岭乡岭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源正忙着组织对村里主要农田区水毁机耕路进行修复,以及对河道进行清理。
2017年12月从市委宣传部下派驻村伊始,石源便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新战场”。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实施乡村振兴,各大工作连轴转,脚步不停。
下派驻村干部,是屏南县夯实村党组织建设,筑强乡村振兴基层“堡垒”的一项举措。除目前第五轮15位省、市优秀干部派驻屏南农村外,2018年该县共选派24名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第一书记”,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同时,屏南还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县处级领导干部全部挂钩党建联系点,125个县直单位一对一帮扶村、112名乡镇领导挂片包村;建立县乡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三个清单”,督促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完善目标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年初制定一套任务、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季度进行一次拉练、半年召开一次点评会、年底开展一次述职、全年组织一次考评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有效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落实。
选好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建好一个村。为此,屏南以去年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着眼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大力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目前,全县152个村两委成员共87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85人、村委会委员468人、经济能人522人,1名村主干研究生学历为全市最高学历。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县乡两级财政投入160多万元新建、修缮村级活动场所33个,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电子商务、便民超市、村民议事、代办服务、金融服务的多功能活动阵地,加强了组织阵地建设。
屏南还狠抓集体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发展“底气”。以省财政扶持试点工作为契机,全县39个贫困村作为试点村,共整合资金1950万元投资入股效益好的宏辉水电、天宇城投等国有企业,获得投资收益不低于6%作为贫困村集体收入。2018年县财政又整合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投资入股国有企业,每年收益不低于7.5%,扶持经济薄弱村,各乡镇也分别安排一部分专项配套资金,扶持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屏南全面消除“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至5万元的有57个,占37.5%;5万元至10万元的有41个,占26.97%;10万元以上的有54个,占35.53%。
典型示范 红色领航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连日来,在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公益画室里,每天都会看到圪头村村民在认真学画的身影,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其乐融融。
圪头村紧邻龙潭村,看到龙潭村通过“党建+文创”重获新生的红火景象。5月23日,圪头村委组织20名村民专程到龙潭村学画,为期两个月,风雨无阻。目前,圪头村村民的画作已有人购买收藏,用文创开启乡村振兴的脚步在这里愈发响亮。
同样在龙潭村的带动下,另一个“邻居”——四坪村也重燃“复兴古村”的梦想。四坪村,省历史文化名村,随着村民大量外出,人走房空,村里一度着手要将村中央地带的荒废老宅推平复垦。“取经”龙潭村后,四坪村深受鼓舞。建雨廊、凿水道,完善基础设施、整饬村容村貌、建设叠石亲水景观,村委还统一租赁收储老宅进行修缮,再出租给“新村民”。而今的四坪村有着蜿蜒雨廊、悠长巷道、错落老宅、环抱绿树,以及观光的游客、悠闲的“新村民”……古村重焕新生,成为当地的又一文创热点。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榜样的力量无穷。为此,屏南着力抓好典型示范,2018年组织开展“一把手”领办1个至2个党建项目活动,推动全县11个乡镇党委书记、16个县直单位党(工)委书记领办联系党建项目32个。同时,继续推进“基层党建典型示范培育工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好37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培育,涌现出了棠口村、龙潭村、小梨洋村等一批典型示范党组织。
龙潭村,曾经随着大量村民的外出务工就业,原本1400多人口的村庄一度走得仅剩200余人,人去楼空村冷落。党建引领文创的乡村振兴之路,让龙潭村“绝境逢生”。2017年5月,龙潭村文创项目启动,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庄重现生机。至今,龙潭村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入驻的“新村民”近百人,昔日外出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创业,开餐馆、办民宿,全村人口已恢复至600多人,这里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之地,游客盈门。
典型示范,乘势发力。熙岭乡持续探索“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党建引领文创助推乡村振兴之路,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在龙潭村建立龙潭文创片区党总支,将周边的四坪村、圪头村、三峰村纳入党总支管理,通过党组织的有效整合,统筹推进联建村文创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帮带协作、抱团发展。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龙潭、四坪、圪头、三峰等村已相继涌现出70多间农民画室、艺术空间,古村呈现出由里到外的复兴之态。6月19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党校暨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在龙潭村揭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力量。
因地制宜 强村富民
入夏,坐落于屏南“东大门”的寿山乡白玉村,整齐亮丽的农家新院,绕村而过的清澈溪流,绽放的紫色花海,满眼是新景。
白玉村,曾是典型的省级贫困村。穷则思变,党建引领,村子踏上了蜕变之路: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构筑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堡垒;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白玉兰花产业,深化农户与秋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形成“养、投、工、租”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同时,立足当地生态资源,抢抓第十六届省运会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在这里举办的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500多万元,打造以皮划艇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集运动、训练、体验、休闲、创意、康养和度假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新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亮丽的“屏南东大门”。
在屏南县甘棠新田村,党建引领的“四加四联”模式,同样催生着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的幸福嬗变。“四加”,即“党建+金融+社会组织+市场”;“四联”,即“联学联建党建脱贫,联产联销产业兴村”。2018年,新田村被评为特色旅游村,村集体收入达21.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成功“摘帽”;今年,该村又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出新活力,“联”出好光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通过党建引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样的兴村富民佳话在屏南不断涌现。据了解,屏南整合扶贫资源,建立了产业基地、经济实体、贫困群众“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拓展“自主经营、订单帮扶、安排就业、投资分红”四条增收渠道。整合安排产业扶贫资金4000万元,动员经济实体173家,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畜禽、食用菌、水果等10个产业,形成贫困户一业为主、多业兼营的产业发展格局,超过1000户贫困户实现有产业增收项目。
产业发展,金融“活水”不可缺。屏南建立“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的金融扶贫机制,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7846万元,贷款覆盖率达50.3%,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屏南“金融扶贫模式”也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并推广,被推荐在全国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立足屏南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屏南还创新“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文创模式,为龙潭、降龙、北村、芳院等一批贫困村注入文创基因,辐射带动贫困户500多人和残疾人150多人实现创业增收。屏南“文创扶贫模式”得到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推介,中央党校出版社还出版了《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一书。
乡村振兴,红色引航。在屏南,基层党建的“深根”正让乡村振兴的“枝叶”更加茂盛。
“党建+文创”龙潭古村重焕生机
岭里村新村新生活
“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