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屏南新闻

屏南县漈下村:静谧古村 人文荟萃

2020-03-10 16:09 张尚瑶 树红霞 陈孝眷

563685_lys_1583769600000

烟雨长廊

宁德网消息(张尚瑶 树红霞 陈孝眷)从屏南县城驱车向南10多分钟,就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甘棠乡漈下村。这里海拔802米,四面环山,村居依山沿溪构筑,前有双溪汇聚,后有群峰叠翠,恰似飞凤落洋,民风淳朴,一派怡然静谧的田园风光。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走进漈下,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神秘感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聚宝桥和飞来庙,这一桥一庙紧密相连。桥下流水潺潺,不时“鱼翔浅底”;庙中壁画精美、楹联妙趣。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联想起古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鉴古谈今的情景。

如果你是南向进出村子,清康熙年间重修的峙国亭则是必经之处。亭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内外各处梁枋,保留下来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画,动作各异、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画题材库。

在村中心有一座明代古城楼,临溪与花桥相倚,为双层建筑,下层砖石结构、上层为木结构,楼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遥想当年甘国宝回乡祭祖时,旗杆就挺立在城门楼前,那迎风招展的旌旗不仅是衣锦还乡的荣耀,更是他对家乡故土的魂牵梦萦。

走在黄昏的漈下,炊烟袅袅,溪边杨柳依依,黄墙黛瓦的建筑风姿绰约,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临水而居情调的96幢明清古民居点缀其间,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

漈下的村落格局,整体看酷似鱼形,北狭南宽。明代时,古漈下村周边筑有完整的城墙,为卵石砌筑,高大坚固,清中期以前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此即曰字路范围内,而清末及民国建筑则散居于古村的外围。这些古民居与公共建筑群一起,较为清晰地折射出漈下古村明中期格局形成、清早中期迅速发展、清未民初达到鼎盛的历史进程。

漈下村368户,多姓甘,故多称甘漈下,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漈下村自甘氏开基后,历代均有记载,至九世而有甘国宝。甘国宝,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出生于甘漈下小梨洋村,以武进士出身,前后为官43载,官居一品。他一生廉慎,勤政爱民,洁己奉公,尤其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为保卫和建设台湾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英雄人物。

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信仰,漈下自然也不例外。在漈下村,你会发现一处呈现外方内圆、穹窿高起的别样建筑,那就是龙漈仙宫。龙漈仙宫正是伺俸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外形取天圆地方之式,大殿正中悬挂的“方壶圆峤”匾,正是这种建筑形式的贴切说明。每年农历六月,漈下村都要举行迎马仙民俗活动,这时会请来戏班子,在村中做戏三天三夜,祈求全村丰收兴旺、幸福安康,是漈下人最隆重的节日。

漈下还是一个尚武之乡,武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还出了不少武举人,有虎拳、板凳功、锄头功、竹竿功等,迄今村里仍保留着当年练武的工具。

近年来,为保护古建筑,避免古建筑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而遭到破坏,当地政府为古村投入修缮建设资金,村里组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小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对路面、河道进行整治,板岸建设和绿化美化。淳朴的漈下人,还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打造以“古村感悟、森林人家、农耕体验”为主题,集体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在不到2年时间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村。

如今,养在深闺的漈下村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